帕米尔高原犹如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天地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护卫着我们伟大祖国的西部边陲。在这片神秘而壮美的高原上,有一个被雪山环抱的小乡村——提孜那甫村,这里是“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家乡,是他们一家人永远守护的地方。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这句话,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自1949年起,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接力戍边,用70余载的忠诚和热血,诠释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故事,诠释着对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坚守,如同一座矗立的历史丰碑镌刻在巍峨的帕米尔高原上。
如今,已届古稀之年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与家人依然坚守在帕米尔高原上,传承着“帕米尔雄鹰”的崇高精神。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一家为国戍边,无怨无悔。能为党和人民奉献,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骄傲。我会继续教育子孙后代爱国守边,坚定不移跟党走!”
为国戍边三代人的同一使命
山顶上,白雪皑皑,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山脚下,草原一片金黄,与雪山的洁白形成鲜明对比,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让人心生向往,沉醉在这大自然的壮美之中。
在如此美景中,记者带着对这片土地和她的守护者的敬仰,来到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家中,进入屋内,一张张黑白到彩色的照片,宛如时间的画卷,缓缓展开,定格了帕米尔高原上那些默默坚守的向导和边防战士们的身影。从老一辈的坚毅面容到年轻一代的蓬勃朝气,每一幅画面都诉说着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忠诚与奉献。
照片墙上,一张有着浓厚年代感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人物的笑容纯真而诚挚,那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母与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们的珍贵合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组建,边防官兵们对这里的地形并不熟悉,巡逻任务艰巨。此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一个普通的塔吉克族牧民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自告奋勇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第一位“牦牛向导”。他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丰富的经验,无数次带领边防官兵穿越雪山、冰河,确保了巡逻任务的顺利完成。“父亲常常告诉我,解放军战士也是我们的孩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
沿着照片墙缓缓向前,记者的目光被一张照片深深吸引。照片中,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持石镐,正专注地在一块硕大的石头上凿刻着“中国”二字。这一刻被镜头永远定格,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信仰,蕴涵着他对国家和边疆无尽的爱与守护。
1972年,随着年岁的增长,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已无法继续胜任艰苦的戍边任务,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戍边巡边的决心从未减退。于是,他将这份责任传给了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没有丝毫犹豫,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戍边的道路,义务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并一次次帮助戍边战士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是边境辖区的“活地图”。
“一名塔吉克族男人手指前方,正向身边的边防官兵指引着方向,他的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热爱。”这张照片中的塔吉克族男人正是拉齐尼·巴依卡。受长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从小拉齐尼·巴依卡就耳濡目染,心中厚植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对守护边疆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敬意。拉齐尼立志要像父辈一样,为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2021年1月4日,拉齐尼代替父亲守护边境16年后,为救掉落冰窟的儿童牺牲,年仅41岁。为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特授予他“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让这位守护高原的“帕米尔雄鹰”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我们三代人都为国护边,我感到自豪又光荣。”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深情地说,真挚的话语让人动容。他凝视着照片墙,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往昔的守边岁月紧密相连,那份对民族、对国家深沉的爱,让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无尽的荣耀与满足。
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
从县城启程,驱车沿314国道行驶两个多小时,便可抵达拉齐尼军警民联合执勤工作站。这里是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生前长期坚守的地方,是红其拉甫达坂下重要的国门要塞,她宛如一盏高原灯塔,照亮了周边1.5万平方公里放牧守边群众的心灵同时也是过往游客与出入境人员的温馨爱心驿站,更是国门区域内党政军警民携手共守边疆的联合营地。
走进执勤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像:拉齐尼·巴依卡目光坚毅地牵着牦牛前行,牦牛上驮着边防战士。而在雕像后面的墙上,“人人争做拉齐尼人人都是拉齐尼”的鲜红大字夺人眼球。
“这双手套陪伴着拉齐尼·巴依卡抵御边境线上的刺骨寒风;这是边防连队送给拉齐尼的巡逻挎包,里面通常装着馕和工具……”在执勤站特别设立的爱国守边传承馆里,护边员们如数家珍介绍起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的执勤用品。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拉齐尼•巴依卡的坚守与奉献。
今年42岁的巡边员夏克尔·吾斯曼江回忆道,“无论是巡逻路上的艰难险阻,还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拉齐尼·巴依卡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他的行动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他的笑容,他的坚韧,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2007年至2014年7年间,夏克尔和拉齐尼共同守护在孔盖沟,那段日子充满了挑战与回忆。如今,夏克尔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至今已有17年。他将继续沿着拉齐尼的脚步一直走下去,传承拉齐尼·巴依卡的精神,守护这片他们曾经共同誓死捍卫的土地,让拉齐尼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闪耀在这片土地上。
离执勤站不远处就是红其拉甫边防连,在这里,新兵入连的第一站,就是前往爱国主义教育长廊,聆听护边员与边防前辈的故事。“这张照片是连队向导拉齐尼·巴依卡带着战士们在巡逻路上准备翻越河谷时的情景;这张照片是拍摄的是在巡逻时拉齐尼·巴依卡和护边员、战士们一起弹唱歌曲的故事。”指着长廊里的两张照片,红其拉甫边防连指导员冯康佶介绍说。
只见其中一张照片上,拉齐尼·巴依卡骑乘的牦牛驮满了物资,他精神饱满地提着缰绳,顺着草地的缺口准备往下走。而另一张照片上,拉齐尼·巴依卡和大家席地而坐,一位护边员弹奏着热瓦普,拉齐尼·巴依卡则和边防战士们笑容满面地鼓掌唱和。这时我们的耳边仿佛传来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歌声……
驱车近两小时,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王利军带着记者来到了边境线上能驱车到达的最远地方,这也拉齐尼·巴依卡巡边向导路上最危险的路段。“这里是全军唯一一条还需要骑乘牦牛的巡边路,以前上来需要经过多段悬崖、河谷,时常有泥石流、落石发生。”王利军介绍说,“现在修了三十多公里山路,剩下的路还需要骑着牦牛走。”
“现在条件好了,路修宽了,装备也更先进了,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用心带好每一位新加入的战士,用实际行动传承拉齐尼的精神。”今年已50岁的护边员古力木尔·卡玛尼都尔感慨地说。
在帕米尔高原上,一代代护边员毅然决然地追随着父辈的脚步,成为了新一代护边员。“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这不仅是对塔吉克族群众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他们无私奉献、忠诚守边精神的崇高赞誉。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
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获“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我太激动了!”当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家中接到提孜那甫村村干部的电话通知时,他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如今我已72岁了,我该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以不负这份荣誉呢?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
“爱国拥军教育基地”“党员党性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家门前挂着多个牌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如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家已经成为了一个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场所,受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守卫边疆、无私奉献故事的深厚氛围影响,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种精神所感动,积极投身到保卫祖国、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中去。
米日卡米力·拉力比克今年27岁,两年前,深受拉齐尼·巴依卡一家戍边事迹感动的他,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外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报名成为了护边员。如今,他已经是提孜那甫村的党支部书记。“只有国泰民安,我们才能幸福安康,建设家乡、守边护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米日卡米力·拉力比克说。
“征兵时,我们会讲述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你戍边的感人事迹,以此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军营,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国家的安宁和边防的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区县武装部工作人员梁文艺说。
塔吉克族青年马巴提·木合比深受巴依卡一家事迹和精神的鼓舞,坚持不懈锻炼身体,努力增加体重,只为能够圆自己的军旅梦,为国家的边疆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荣誉,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深情地表达心愿说:“如果能见到总书记,我要诚挚邀请他莅临我的家乡帕米尔高原,亲眼看看在党和国家政策关怀下,这片贫瘠土地焕发的活力和乡亲们脸上洋溢的幸福满足的笑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先锋。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张红玲 陈昭淋)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