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走进喀什博物馆,焕然一新的场景映入眼帘,融合了现代与民族风情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标志着喀什地区博物馆大院改造工程的圆满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为喀什的“文博游”再添一把火。
游客在博物馆参观。
大院正中央新增设的荷花喷泉标有“喀什博物馆”处打卡拍照的人不断;左手边一块巨大的“总平导览图”导示牌,清晰标注着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让初来乍到的游客也能迅速找到方向。步入博物馆一楼寄存包、询问进馆事项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一幅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的北壁“张骞出使西域”图前,来自甘肃的游客陈晓明和女儿徐馨雨久久驻足,徐馨雨穿着维吾尔族的服饰,静静地站在画前,特别认真地观摩着,眼神中闪烁着对画的喜爱,她告诉记者:“这幅图栩栩如生,真是太美了,我特别喜欢这幅图,它讲述的好像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类似的我在我们家乡也看到过。”
陈晓明说,自己的女儿特别喜欢这些历史文物馆,每带她到一个地方旅游,都要去看看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而她本人则对喀什博物馆的整体设计赞不绝口,“喀什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其设计也极具民族特色,门口休闲的地方造型是一个大大的土陶,还有石榴、民族乐器等造型装饰的,和其他地方的博物馆都不一样,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第十四届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喀什的旅游热度才刚开始,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从“张骞出使西域”图前走过,从古到今,坚定地见证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打卡博物馆成为游客出行的新风尚,也为游客的参观体验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地区博物馆大院改造工程自去年启动以来,便以补齐博物馆环境、功能、服务短板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改造措施,实现了博物馆的全面升级。从基础土建铺装的焕然一新,到中央休闲广场的精心打造;从雕塑小品的巧妙设置,到导视标识牌的全面升级;从停车位工程的扩建,到景观绿化工程的实施,每一项工程都凝聚着对提升游客体验的不懈追求,使其更好地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改造后的博物馆喷泉。
改造后的博物馆不仅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软件服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水景、卫生间与存包室等配套设施的完善,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更加便捷舒适。据统计,进入8月以来,喀什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超过3.5万人次,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博物馆改造工程的成功,更凸显了喀什“文博游”市场的巨大潜力。
喀什博物馆的焕新启航,不仅是硬件设施的简单升级,更是文旅融合深度探索的一次生动实践,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木果 阿米那木·乌麦尔)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