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区医保经办服务大厅(北中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 何子蕊
2023年,对于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安西镇的兰女士来说是无法忘却的。年初自己不幸患上了胸腺癌,然而接踵而来的是,丈夫9月又患上肝细胞癌,一年多来,两人发生住院医疗费、门诊慢特病、特药单行支付药品费用共计近26万元,沉重的医疗负担、窒息的心理压力,压得本来就是低保户的一家喘不过气来。
关键时刻,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等政府各种医保及时得到报销,缓解了一些困难,更让兰女士一家充满激动和感恩的是,一种叫着医疗救助的政策性补助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送上门来”、通过短信形式告知了她俩,本以为是诈骗短信,没想到,总共10062.42元钱早已经打到了她们卡上......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兰女士夫妇“不请自来”的这笔钱源于今年以来新津区聚焦医疗救助存在的共性问题,主动顺应群众所期所盼,在全国率先建成医疗救助“免申即享”智慧平台。该平台通过重构业务流程,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了困难群众在不通晓政策、不准备材料、不提交申请情况下,医疗救助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平台自今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即时救助176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7万余元,救助周期平均缩短50%,充分发挥了医疗救助“雪中送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两库”打通信息壁垒 新政筑牢兜底保障
医疗救助是针对困难群众治病费用经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承担部分的补助,是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项重要兜底政策。对于这一事关民生冷暖、尤其是困难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大事,新津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除着力强化兑付方式上更加便民外,其“温度”还体现在千方百计从政策上予以加持,每年安排3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作为特有兜底医疗救助金,对救助对象给与“真金白银”的关爱。
困难群众身份难识别、就医信息掌握不全、救助政策分散复杂等是近年来医疗救助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共性问题。如何才能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把医保救助政策更快、更广、更精准的送给困难群众?据新津区医保局负责人介绍,新津区委区政府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举措打通医疗救助“最后一公里”上的“堵点”“卡点”,把党委政府的“温暖”一分不少、一份不漏的及时送到困难群众手上。
聚焦困难群众身份识别难问题,新津区搭建困难群众基础信息库,依托“报表通”收集整理并每月更新困难群众基础信息;聚焦困难群众就医信息掌握不全问题,搭建困难群众就医数据库,通过智慧蓉城平台横向汇聚成都市内数据,依托国家数据直达基层试点和省市医保部门支持,纵向回流本地困难群众全国就医数据,动态实时更新,保证数据鲜活准确;聚焦救助政策繁多分散复杂问题,搭建救助政策数据库,对分散在医保局、退役军人局、民政局、总工会、残联、红十字会等7个不同单位的救助政策进行梳理、拆解,按照救助条件和救助标准方式等进行归类植标。
目前,新津医疗救助“免申即享”智慧平台中,困难群众基础信息库已汇聚6300余条困难群众基础信息,困难群众就医数据库已汇聚1-6月的27000余条就医数据,医疗救助数智中台已汇聚低保户、孤儿、困难党员、重度残疾人等7个部门12类救助政策,形成20类标签。
量身定制最优方案 政策找人“一个不漏”
据新津区医保局负责人讲,过去因救助政策多源复杂,困难群众往往难以理解,不知道自己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同时,由于客观上部门人工计算存在误差的风险,可能出现“漏救”;往往因申请顺序不同导致对困难群众的救助金额有所不同,还可能出现“少救”。这是为何?
“因申请顺序不同导致救助金额不同的‘少救’情况,主要是因为每项特殊医疗救助政策中对于困难群众个人承担医疗费用部分要达到其规定的起始金额准入门槛不一样,进入门槛后的救助标准和最高救助限额也不一样”。该负责人如是说。
以新津区特有兜底医疗救助新政为例。其中,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要求的基本条件是一年内扣除各种保险报销、医疗救助和社会捐助等之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才能享受,然后根据不同病种个人负担不同金额按照最低不低于60%、最高不高于75%比例实施救助,且个人年最高救助金额最高可达15万元。
而特殊医疗救助要求则是一年内累计医疗个人负担费用扣除各类医疗保险报销、医疗救助和社会捐助等之后,达到4000元以上,同时家庭人均月收入在新津区低保标准3倍以内的因病致困家庭才可享受。根据不同病种个人负担医疗费用额度,按照最低不低于55%,最高不高于75%的比例进行救助,且每人年累计救助金额最高可达5万元。
据悉,为解决这些“痛点”“难点”,新津区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医疗救助“免申即享”智慧平台,通过建立一个联通全国的救助对象医保数据专网,搭建救助对象基础信息库、结算数据库,一个集政策、规则、算法于一体的医疗救助数智中台,一套以纪委监委专项监督机制等为核心的“一网两库一中台一机制”系统集成体系。
依托体系中搭建的困难群众基础信息库和就医数据库,平台主动抓取群众身份证号码,自动识别其符合几重救助身份,为其植标,依据标签与救助政策数据库智能精准匹配,自动进行优化计算,为救助群众生成最优救助方案,线上推送至相应救助部门审核审批。
残疾人李先生过去由于不清楚救助政策而遗漏了救助,同时,因按照的是“退役军人局—医保局—残联”的申请顺序,只获得了救助金额1.82万元,而如果当初按照“医保局-退役军人局-残联”的顺序申请,则可多获得1000元。有了“免申即享”平台后,平台主动抓取李先生信息,自动识别其3重救助身份,自动生成最优救助方案推送至3家部门审核,杜绝了“漏救”“少救”问题。
李先生说,“以前真不知道新津区对救助者做了这么多事情,亲身经历后才有真切感受,新津区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人感到很温暖”。
系统重塑工作流程 联动提升审批效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新津区对此深入践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医疗救助智慧化改革创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于民。
胡女士既是低保户,又是重度残疾人。过去就医后向医保局、残联2个部门递交申请,资金到账至少需要60天。现在只要在医院完成出院结算,医疗救助“免申即享”平台即会自动抓取就医数据,智能匹配救助政策,计算最优救助方案,并推送至这2个部门进行并联审批,救助款20天内就可以发放到位,时间比以前节省2/3。
效率如此之高,与新津区医疗救助“免申即享”平台采取的多部门联动审批和系统化流程再造密不可分。过去,医疗救助规定困难群众不能同时申请,只能等待上一个部门审核拨付后,才能带上资料到下个部门进行申请。这样一个部门平均办理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如果符合N重救助身份的困难群众跑完N个部门需要N×30天左右。现在,最优救助方案通过“免申即享”平台推送后,各部门从过去的“串联”审批升级到“并联”审批,大幅提升了审批效率和精准度,最终实现救助对象等待时间大大缩短。
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免申即享”平台是全流程线上运行,并增设了“智慧监管”模块,使纪委监委机关能够适时对医疗救助开展全过程监督,将对限期内未完成审核和救助资金拨付的部门实时提醒,从而让审核更加公开公正、阳光透明,既减少了“人情救助”和“虚假救助”,也推动了部门办理进度进一步提速。
新津区的医疗救助“免申即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建设,而是一项系统集成化改革,改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新津区永商镇徐先生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患有斑块状银屑病,导致关节变形、行动不便。今年2次购买单行支付药品、总费用15480元,新津区“免申即享”平台主动向其进行救助,仅10多天就把2167.2元救助金兑现到了他的银行卡上,个人仅自付了1083.6元、不到总费用的1/10。让徐先生十分感动,他说,“之前是到处翻政策、到处交资料,还要等几个月,现在很快、很轻松就拿到了钱,太感谢政府了,在新津生活,真的感到很幸福。”
“幸福新津不是空话,我们不仅有政策,而且有方法,还有真金白银。”新津区医保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新津将进一步优化医疗救助‘免申即享’平台,利用全区140个医保服务站点宣传推广,把医疗救助服务向基层延伸,提升困难群众知晓度。(成都新津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