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喀什旅游 以文化织梦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8-01 15:40:50 来源: 

喀什地区的人文旅游、避暑旅游、沙漠旅游、自驾旅游等品牌深入人心,带动了喀什各县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从喀什古城的历史沉淀到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的浩瀚无垠,从绿洲到慕士塔格冰川公园的圣洁壮丽,再到盘龙古道的“639个弯道”……一条条亮丽的风景线,筑起一条文化旅游产业走廊。

image.png

盘龙古道上的游客与自己粉丝蒙曼合影。

家住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瓦恰乡的黑曼提夏·米塔尔家得益于盘龙古道的开发,把自己家有380年历史的非遗老屋改造成为特色民宿,吸引了众多游客。游客在黑曼提夏·米塔尔家可以欣赏传统建筑、体验塔吉克族制作酥油的传统工艺和品尝特色酥油奶茶。盘龙古道不止给黑曼提夏·米塔尔家带来机遇,也为瓦恰乡23户家庭带去收入。

塔县的旅游资源品质高、吸引力强,是喀什地区旅游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支撑。

近些年,塔县立足帕米尔高原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深挖旅游资源禀赋,加快构建“有生态、有文化、有品味”的旅游发展体系,常态开展文化演艺活动、牦牛刁羊、赛马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文旅融合不断增强民俗文化吸引力,全面叫响“游壮美帕米尔做冰山上的来客”品牌,做足全县宾客承载接待能力,切实保障游客“吃住行游购娱”舒适体验,建成75家酒店宾馆,建设特色民宿(牧家乐)602户,全县总床位达1.7万张。

据7月27日,喀什地区2024年上半年文化旅游发展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上半年,喀什地区文旅产业直接就业人数达5.03万人,直接+间接就业人数达17.35万人,有效缓解了就业难问题,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走进喀什古城吾斯塘博依路的“自然会知道”文创公益空间,装修简单自然,不大的空间里像个迷你版的“博物馆”,有雪豹、水獭、荒漠猫、白头硬尾鸭;有农牧民制作的与动物有关的毛毡、钥匙扣等手作;有色彩丰富的毛毡画。文创公益空间主理人孟璐璐向记者介绍:“这是一间了解新疆自然与人文的公共空间,内核是关注自然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非遗、文创、自然科普、展览讲述新疆的自然资源与风土人情。”

image.png

游客在红其拉甫国门排队等打卡。

文创公益空间自今年4月底创办以来,刷新了大家对文创的传统认知。很多游客进店认真观看动植物的标本以及各类文创产品,更加了解新疆人文、文化、自然生态的丰富多样性。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南京的游客刘燕夫妻俩趁着暑假,带着孩子来到喀什古城游玩,夜幕时分,一家人闲逛至喀什古城,古城的高楼、街道、木雕、铁艺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古朴与雅致,刘燕一家人漫步在街道小巷中感受喀什古城的历史沉淀。

站在耿恭祠前,深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曾作为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的九龙泉一条街,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辉煌,五彩斑斓的光影与古老的建筑完美融合,每一束光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而又迷人的故事。刘燕兴奋地拿起相机,记录下精彩瞬间。

就在近日,喀什古城夜空间品质提升项目更是凭借其独特的创意与卓越的设计,在2024年亚洲照明设计奖中脱颖而出,荣获“特别之光”殊荣,并在第19届灯光之夜暨亚洲照明设计奖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这不仅是对喀什古城夜景美化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这座古城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的认可。

image.png

喀什古城百年老茶馆前来来往往的游客。

近年来,喀什古城以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为目标,已构建起一个以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为特色,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体系。从A级景区到星级饭店,从旅行社到旅游民宿,再到乡村旅游重点村与休闲旅游街区,喀什的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选择。

喀什融入文化旅游等多种创新元素,巧妙地将旅游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从《丝路上的传说》到《喀什风情》,再到《幸福旋律》等70余个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以及《疏勒》舞剧、《十年》大型舞台剧的精彩呈现,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巴扎喜事》电影的开机与《喀什古城》电视剧的剧本创作,更是为喀什的文化旅游增添了影视新名片,赋予了旅游灵魂。

旅游为体,文化为魂,在喀什,无数人的“诗与远方”走到了一起。

雷木果)中国改革报李振峰报道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