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 李凌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长期坚持的价值导向。
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以“小切口”撬动“大突破”、“小投入”惠及“大群体”、“小改革”服务“大民生”,实施了一批看似“动小手术”、实则“大有可为”的“微改革·微创新”项目,办成了一大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实事难事。
2022年以来,达州市、县两级共实施3批次226个“微改革·微创新”项目,投入资金1.2亿元,惠及“一老一小”等各类群体50余万人,让广大群众在一枝一叶、大事小情中感受到了改革的温度和力量。
从需求侧强组织 群众诉求创新办
党委总揽全局统筹策划。达州市将“微改革·微创新”作为市、县两级党委深改委固定工作,市委深改委统一谋划、统一部署,构建起“市委深改委统一领导,市委改革办组织、协调、督导、评估,市级责任部门和县(市、区)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的纵横协同联动工作格局。
部门密切配合聚集合力。“微改革·微创新”项目多数涉及跨行业、跨部门、交叉性、综合性改革,达州市坚持“一盘棋”谋划、打好团体战。在改革项目启动时,召集牵头部门、配合部门、项目实施地等开展培训座谈,切实统一思想,建立协作机制,推动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积极协商,合力破难;仍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问题,提请市委深改委研究,确保“微改革·微创新”改革项目有效推进、“无缝对接”,构建起协调、高效、有序的横向运行体系。
项目广泛征集严格筛选。达州市坚持开门搞改革,从群众的“求助声”“抱怨声”中找准改革着力点,聚焦群众关心,各街道、社区组织召开小区、楼栋群众代表座谈会广泛征集改革项目;聚焦部门关切,各地各部门从工作堵点难点中主动提出改革项目;聚焦舆论关注,通过“凤凰山下论坛”网络舆情、“达州发布”网友留言等从社情民意中深度发掘改革项目。同时,构建起严密的项目“征集—论证—审查—审议—立项—推进—结项—回访”八大程序,确保项目选得准、推得好,改在群众“心坎上”。
从落实端建机制 万事破难需得法
构建常态推进机制。创新实施“五个一次”推进落实机制,达州市明确每个改革项目从立项到销账五项标准流程,即牵头部门梳理研究一次、责任部门联合会商一次、分管市领导督导调度一次、受益群众现场评议一次、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一次,形成既传导压力、又破解难题的良性循环,确保改革项目真落实、真见效。
构建现场工作机制。达州市、县两级党委改革办坚持“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大力抓现场推进、求现实效果。当项目“久推不动”时,市、县党委改革办负责人深入改革一线办公,现场提出解决办法;当项目存在改革措施生硬等具体问题时,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直奔一线,面对面交流“碰撞”,把干部“干”的与群众“盼”的有机融合。
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市、县两级做到正向激励“四个全覆盖”,全覆盖设立全面深化改革专项资金,对微改革项目实行“以奖代补”;达州市每年通报表扬改革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每年评选表扬“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每批次对微改革进行结项,并对牵头单位给予表扬。有效激励涉改部门和改革干部大胆探索创新、主动攻坚克难,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改革氛围。
构建压力传导机制。建立常态督察机制,达州市将“微改革·微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创新“改革体验员”制度,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改革成效开展体验式评估、实行客观化打分,并按照“发现—通报或曝光—整改—销号”闭环工作机制督导推进改革落实。建立结项回访机制,巩固和提升改革成果,目前,达州市级层面已复制推广微改革试点经验8项。
构建宣传推介机制。建立了市委改革办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级媒体、驻达州媒体协同联动的微改革宣传工作机制。每年召集媒体记者、微改革项目牵头单位开展微改革宣传培训座谈,共同策划“微改革·微创新”宣传工作方案,开设“一把手谈微改”“点赞微改革·惠民真有感”等专题,对达州市“微改革·微创新”项目开展宣传。2023年,项目宣传阅读和访问量达到150万人次,留言点赞5000余条。
从前后比看变化 小改革发挥大作用
达州市用微改革托起了大民生。人居环境实现了从“将就”到“讲究”的转变。达州市推出“主城区零碎闲置地、边角地改造惠民停车点、充电棚、邻里休闲广场”微改革,极大缓解了周边居民“停车难”;推出“主城区闲置办公用房(资产)弥补社区公益性场地不足”微改革,建成了一批居民喜爱的公益性场所;推出“新村聚居点物业化管理”微改革,让试点的6个聚居点1254户4696位居民享受了“自治物业”服务;推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一站式’办理”微改革,审批环节提速60%以上,加装电梯增加240台,微改革经验在主城外5县(市)推广。
特殊群体实现了从“不便”到“方便”的转变。达州市推出“重度肢体残疾人‘多部门上门鉴定+’行动”微改革,惠及重度肢体残疾人2300余人;推出“‘银发食堂’破解舌尖‘养老难’”微改革,开办“银发食堂”,每天为1000余名老人提供就餐或送餐上门,解决“老有所食、食有所安”问题;推出“提振就业信心流动商贩‘定时定点定项目’经营”微改革,试点地开江县“摊区长+积分制”管理撑起数百个家庭生活的希望;推出“妇联执委为困难妇女儿童领办实事”微改革,全市297名妇联执委整合成立的5类“帮帮团”为困难妇女儿童办成实事400余件。
公共服务实现了从“无感”到“有感”的转变。达州市推出“破解校园周边上下学‘交通堵秩序乱不安全’老大难”微改革,打破“校内治理”与“校外治理”长期各自为政藩篱,试点经验在主城区50所学校推广;推出“市域内公交卡互认互通”微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内乘坐公交5类惠民政策一体化,把实事办到了群众“赶车、等车、乘车”的心坎里;推出“城乡居民参保登记‘零跑腿、一站结’”微改革,试点地通川区完成三级医保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参保登记难的问题;推出“少数民族高考生成份就近就地办”微改革,让“数据多跑路、考生不跑腿”,“上门办”措施惠及800余名少数民族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