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四川唯一 !绵阳市芙蓉溪江油段建成全国幸福河湖试点

2024-06-10 10:42:48 来源:本网专稿 

“晓霭滋花色,晴辉发水光。”这是北宋诗人文同对芙蓉溪的赞誉。如今,芙蓉溪河道碧波荡漾、沿岸植被葱郁、两岸丰收田园如画、新农村民居星罗棋布……再现了昔日的盛景。近日,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芙蓉溪江油段正式竣工投入使用。自2023年5月以来,绵阳市江油市积极争创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紧紧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河湖管护、流域区域发展”七大要素,对芙蓉溪江油段实施升级打造。

抓住发展机遇 打造“幸福河湖”

芙蓉溪位于江油市东北部,系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的支流,共有东、西两源,分别发源于江油市中南部深丘,流至游仙区太平场镇汇合,再流至游仙区沈家坝注入涪江。芙蓉溪河流全长91.75公里,江油市境内长32公里,是江油市农田水利水源工程。

芙蓉溪被称为“巴西第一胜景”,流域文化底蕴深厚,李白、杜甫、王勃、文同等文人雅士都曾泛舟芙蓉溪。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芙蓉溪流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水生态严重失衡,水质现状不容乐观。

如何重现昔日胜景,如何平衡流域人文底蕴与现代化治理?去年,芙蓉溪终于迎来机遇:被确定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为全国15条试点河流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

江油抓住这一机遇,启动芙蓉溪江油段整治工程。芙蓉溪江油段建设分为三大片区,以水文化生态带贯穿水资源配置片区、水生态修复片区,以水为纽带,将水文化传承、水知识运用和水人文生活联系起来,丰富空间格局,营造自然、生态、和谐的空间环境。

在水生态修复区,重点开展农业水保能力提升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土壤保水能力提升、灌溉与排水、基础设施维护等建设;在水资源配置区,重点开展源头河道治理。

治理初见成效 农田灌溉方便又及时

在战旗镇白沙村二组,记者见到村民刘世友正忙着通过沟渠往自家稻田灌水。田野上新建成的硬化渠系纵横交错,绵延数千米。

“以前是土沟沟,随时修、随时垮……”刘世友说,现在农田灌溉又方便又及时,今年他家种植的玉米和水稻因为“水喝得饱”,长势十分喜人。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芙蓉溪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工程选用耐久性强、输水能力、抗冲能力高的材料对白沙村10条总长6.5km的渠道进行衬砌,一年可节水5万方。

除渠道改造外,在白沙村核心区域,提灌站也进行了升级改造,形成了蓄引提配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提灌站管理员刘弟财飞快在手机上操作,为白沙村三组放水80个小时。提灌站除了硬件更换升级,还新增了水位监测、水量计量、智能控制、一体化控制闸门等设施设备,在白沙村村委会安排管理系统,实现蓄引水的智能管控。刘弟财说:“以前提灌站需要人工去开关闸门,往返奔走比较麻烦。现在智能系统绑定在手机上,随开随关,节约了人工的同时,还避免了水的浪费。”

记者了解到,白沙村作为江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重点区域,建成了灌溉系统、芙蓉溪生态岸线、水质净化示范等项目,构建起白沙村分布式循环蓄灌节水系统示范,可满足5000余亩耕地灌溉用水,实现粮油增产60万斤,经济收益增加100万元。

促进“人水和谐” 百姓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幸福河湖重在“幸福”,重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善周边居民生活质量,让幸福河湖建设成为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载体、沿岸百姓精神文化的纽带。

八洞桥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距今已263年,是芙蓉溪上第一座长度达20米左右的古桥,承载着当地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原工农埝桥位于八洞桥的上游,因溢流洞堵塞,导致下游生态水量减少,八洞桥四周岸线也难以修整。

“生态河”建设,是江油“幸福河湖”项目的新举措。主要围绕八洞桥,新建工农埝桥,并设置生态溢流堰,保障上游生态需水量,为下游芙蓉溪提供生态水量;工农埝桥上游新建生态护岸987米(左岸682米,右岸305米),下游河道岸线整治约300m;加强设置了溢流堰至下游文物保护单位八洞桥附近的亲水步道。

在芙蓉溪不远处的一片湿地,面貌也焕然一新:通过种植花叶芦竹、芦苇、鸢尾等湿地植被,对周边景观生态化梳理,增加了湿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了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通过修建生态亲水平台、景观亭,加强了配套设施。

“看见家门口修建得这么漂亮,我们心里挺高兴的,平时饭后空闲就去散散步,看看河岸新修的景观,生活幸福感提升了。”白沙村村民袁玉梅说。(刘煜 黄兰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