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经过4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乡(镇、街道、园区)数由59个撤并至20个(其中建制镇13个、乡4个、街道3个),机构减幅达66.1%,各乡镇实现了面积扩大、人口增加、资源整合、要素集聚、结构优化。为进一步推动集聚发展,会理市坚持把中心镇改革作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主战场,着力补齐小城镇发展短板、提升产业能级、完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商贸物流、生态旅游、农旅结合等类型中心镇和副中心镇,引领带动全市镇村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城乡融合“会理样板”。
优化空间规划,构建融合发展格局
针对全市乡镇地域分布广、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化等情况,会理认真落实省州《关于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和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乡镇布局,规划“1+4”发展片区(即1个古城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和益门绿色生态产业片区、太平生态农业产业片区、通安红色农文旅片区、黎溪现代工业片区4个农村片区)。坚持“优中择优、分类培育、宁缺毋滥”原则,以创建省州级中心镇为抓手,形成以黎溪镇、通安镇、太平镇、益门镇为中心镇,鹿厂镇、彰冠镇为副中心镇的总体战略部署,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强镇。目前已建成1个省级百强中心镇、1个州级重点中心镇,今年拟再争创州级重点中心镇1个。
黎溪镇位于会理市南部,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出川入滇必经要塞,作为首批被全省命名为“省级百强中心镇”的产业强镇,在推动中心镇发展中,深刻挖掘“川滇”文化底蕴,编制《会理市黎溪镇城镇风貌改造专项规划》《黎溪镇乡村振兴旅游规划》,聚焦空间形象、新旧风貌、配套设施“三大改造工程”,整合资金1.3亿元,实施集镇川滇风貌改造、集镇道路建设、污水管网、土地增减挂等项目,改造房屋500户,打造传统民居、现代田园、特色工业风貌区为主的新型城镇风貌。2024年申报黎溪镇集镇人行步道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和集镇道路铺设项目,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基础设施补短,夯实融合发展根基
针对交通路网、物流体系、水电配套、城镇治理等短板题,加大城镇基础设施补短,以中心镇为基本公共服务枢纽,推动基础设施向中心镇周边农村延伸辐射,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根据城镇布局、产业集聚等情况,优化路网等级结构,实施市乡道、农村公路改造,构建“一心多点”(即会理市城主枢纽和益门、通安彰冠、黎溪、太平副枢纽)交通枢纽格局。完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成20个乡镇物流网点、30个村级物流配送(电商服务)站点、45个中心村物流节点。编制《会理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推进60个镇村集中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达标。推动城乡生活污水规范化处理、标准化排放,新建垃圾中转站2座、农村污水处理站5座,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100%,完成黎溪、彰冠等中心镇主要公共区域和景点公共厕所改造提升。
目前各乡镇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已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双百”目标,建制村通客运率达100%,带动31个中心镇(村)全覆盖建设物流网点(站点),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2023年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9亿元,同比增长6%,助推城乡融合提档加速、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推动产业集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立足片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编制《会理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支持中心镇做优支柱产业、做强特色产业,依托“红黄黑绿蓝”五彩产业,建成40万亩优质石榴产业带、30万亩特色蔬菜产业带、24万亩优质烟叶产业带,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会理石榴”等特色品牌。坚持园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5个。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清理盘活村级集体经济资产300余处,成功探索10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160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3714万元。构建“农业+商贸”“农业+旅游”“农业+康体”等融合新模式,形成“核心IP+特色村镇+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研产销”融合的农商文旅体产业链。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9%,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彰冠镇是会理市农业大镇,属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该镇聚焦“农业强、农村旺、农民富”目标,立足石榴种植优势,大力推动产业强镇建设,2023年石榴产量48万吨,产值26亿元,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乡镇前列。通过资源做强、资金争取、资产盘活,探索联村共建、村企合营模式,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40%。推动园区变景区,实施“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模式,举办石榴采摘节、观光节等活动,打造3个石榴主题休闲农业村、2个3A级景区、40个农家民俗小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顺应电商发展新趋势,依托全国首个“石榴科技小院”开展电商创业、种植技能培训,全镇收入百万元以上农户200余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万元。目前,会理市产业强镇建设以彰冠镇为典型,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烤烟、柑橘、芒果等产业发展壮大。
改革管理体制,提升依法执政水平
聚焦基层“权利有限、责任无限”“看得见管不了”等问题,全面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扩权赋能,着力构建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应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试点先行,优先选择发展基础好、人口较多的古城街道、木古镇、内东乡和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镇益门镇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做法后,以点带面分类制定4类清单,采取赋权、委托、下移延伸等方式,下放A类事项113项、B类事项106项、C类事项80项、街道承接事项36项。坚持“放管衔接”,构建“1+20+164”便民服务体系,推进便民服务“三化”建设,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拥有23名执法人员,实现基层高频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一次办”。2023年以来,黎溪镇、鹿厂镇、益门镇等6个乡镇(街道)成功创建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办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3959件、综合行政执法类行政权利事项1513件,按时办结率100%,满意度100%。
古城街道位于会理城中心,下辖6个社区,辖区内常住人口10万余人。针对人口众多、人员复杂等情况,成立工作专班推动承接赋权事项36项,自筹30余万元改造提升便民服务大厅、互动式公共服务中心,完善显示屏、查询机和医药箱、残疾人停车位等各类便民设施。结合便民利企服务能力提升、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按照“接、办、转、调、督、反”模式,设置综合服务窗口6个、办不成事窗口1个、无差别服务窗口1个、特色服务窗口1个,将96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站式办理,审批效率提高30%以上。2023年古城街道成功创建省级“星级便民服务中心”,今年以来办理依申请类行政权力事项90余件,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行政执法10余次。(王琼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唐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