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四川已对全省183个县(市、区)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2024-05-31 11:54:48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讯 日前,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5月30日,记者从四川省人民政府政策吹风会上获悉,《规划》是四川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总体规划,是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总体安排,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规划》共11章5大部分。

吹风会现场。高寒摄 

“我省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地方生态功能退化,盆地腹部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空间上解决这些问题。”吹风会上,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志文介绍了《规划》出台的背景。他表示,四川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重大战略在川叠加,城乡发展深度融合,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为四川在新起点上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规划》提出:到2035年,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地位作用进一步彰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家园、自然人文魅力充分彰显的美丽四川基本建成。到2050年,充分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为天府之国更加富足安宁、巴山蜀水更加秀美安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逸提供高质量的空间保障。

《规划》以“三区三线”,即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以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为基础,首次提出构建全省“两区三屏、一轴三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规划》提出了夯实农业强省空间基础、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宜居韧性高效城镇空间、严守战略资源与人居环境安全底线、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彰显巴蜀自然文化价值和国土空间魅力、加强省际协作与省内协同等系列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对全省所有的县(市、区)都明确了一个主体功能定位,突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鲜明导向,为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杨健在吹风会上介绍,《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根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确定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对全省183个县(市、区)确定了主体功能定位。 

在主体功能区类型上,原“重点开发区域”类型调整为“城市化地区”类型,取消了“禁止开发区域”类型,形成了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3大类型。同时,允许在3大类型基础上叠加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功能。

根据《规划》,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共32个县,均为国家级,主要位于成都平原、安宁河谷、川南和川东北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共64个县(市、区),其中60个为国家级、4个为省级,主要位于川西北、攀西和川东北地区;城市化地区共87个县(市、区),其中52个为国家级、35个为省级,主要位于经济基础良好、人口分布密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要发展轴带沿线区域。

据了解,《规划》作为四川未来长远的空间发展蓝图,首次将“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纳入四川省法定规划,明确到2035年,四川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542.5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306.8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85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划定1211.59万亩,扩展倍数控制在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此外,《规划》还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控线、历史文化保护保护线、重要资源管控线等空间安全底线。(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高寒报道)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