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四川大渡河项目位于藏区高原“V”字型深切峡谷之中,项目线路总长约10km,施工内容包括6桥、3隧、13座盖板涵及高挖方和高填方路基工程。根据原定计划,项目施工产生的所有弃渣将被统一运输至指定的渣场进行永久性堆砌。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不起眼的“弃渣”引起了物资负责人陈红亮的注意,经验丰富的他一眼便看出这是项目施工所需地材的原材料,他立即把情况上报项目部,将弃渣回收利用的方案逐渐成型。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确实如此,管理团队发现隧道洞渣无比坚硬纯净且抗压强度高,开挖出来便可直接作为路基施工的回填材料,若是加工成砂石料则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项目创造更多的价值。据悉,项目施工需要约15余万方砂石料和20余万方片石,这恰巧与3条隧道施工产生的36万余方洞渣基本相当。这就意味着只要能够对洞渣实现合理的回收加工再利用,施工所需地材便可就地解决。项目最终决定在专门用来堆放弃渣的场地上建起了一个加工厂,这样一来就把原来的弃渣场变成一个资源回收再环利用的加工厂和中转站。
在机械的轰鸣声中,洞渣被分类、破碎、筛分、清洗、除杂、整形、分级、脱水、冷却,最终大家期盼已久的沙石料被生产了出来,经试验人员的现场质量检测和实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可以用于施工现场。当听到这一振奋消息时,大伙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此后项目的所有地材均实现了“自给自足”。
管理团队严格按照“物尽其用”的原则,隧道开挖后产生的洞渣先按照材质属性初步分为砂石料和片石加工原材两个种类。其中,以帕尔巴隧道为主的变质砂岩和砂质板岩加工出来的“黑料”是当地公认为最好的砂石料之一;以神山和热足隧道为主的花岗岩虽其云母含量较高不适合用于砂石料加工,但其却是挡墙和路基高填方所需片石的最佳原材。
项目施工所有的地材取之于现场加工后又用之于现场,加工厂不仅能根据施工现场需求的大小来决定产量的多少,并且还形成了一条成熟的流水线作业操作流程。隧道开挖后产生的洞渣被运输到加工厂,加工厂工人根据施工对地材种类的需求,迅速加工成各类大小粒径不一的沙石料,随后把砂石料运输到搅拌站加工成不同标号的混凝土发往各工点浇筑。简而言之,早上可能还是刚开挖出来的洞渣,晚上就已经成混凝土在隧道施工现场使用了。此外,洗沙的泥水通过压滤机进行泥水分离沉淀过后,泥土则作为复耕复垦和绿化的土壤,清水则要么循环再利用要么用来洒水降尘。
洞渣回炉重生再利用这一降本增效的举措,成功解决了项目几十万方弃渣的问题,为其寻找了一条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的新路子。这也真正做到了对废弃资源的变废为宝,实现了“每一粒弃渣”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