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娄底:打造中部“材料谷”全力推动“两业融合”发展

2024-01-02 17:30:09 来源:中国改革报 

□本报记者 邢成敏

近年来,湖南省娄底市紧贴产业发展实际,深入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发展路径和模式,以打造中部“材料谷”为统揽,以重点产业领域为主阵地,围绕制度设计、载体赋能、主体培育、要素保障,全力推动“两业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为湖南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力量。

以制度为统领,完善融合政策体系。“十四五”以来,娄底市相继出台《娄底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两业融合”工作纳入《规划》并提出,到2025年,娄底市“两业融合”发展程度显著提高,培育一批有示范性的“两业融合”发展典型的目标。《若干意见》聚焦娄底市优势产业,从发展环境、用地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撑、试点激励等方面对“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加大保障力度。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娄底市“两业融合”发展目标路径清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22年娄底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6%,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左右,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以产业为基础,厚植“两业融合”沃土。娄底市推动服务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以娄底市1个国家级经开区、4个省级园区和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基础,开展“两业融合”建设。各园区积极搭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供应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整合、要素加快集聚、服务精准对接。娄底经开区作为第二批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园区,依托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钢铁新材、工程机械、电力科技等主导产业,形成了以研发创新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构建薄板深加工全产业链的娄底“钢铁新城”。园区内现有国家级实验室3家、省级科研机构28家。同时,涟钢成功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湖南钢铁行业国家研发平台“零的突破”。

以主体为抓手,推广“两业融合”典型。娄底市以引领型龙头企业和专业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加速培育融合发展试点企业。支持制造业和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发挥行业示范作用,依托自身核心资源和行业整合能力,以标准化运营带动上下游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推动行业融合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用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特点,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等方式与大企业建立稳定协作关系,形成一批“单项冠军”。双峰县是“中国农业机械之乡”,娄底市积极引导农友、劲松、金峰等龙头企业“两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机装备产业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链条、全环节做大做强。2022年,双峰农机产业规模已达百亿元,其中碾米机销量占全国的2/3,农友的烘干机、劲松的碾米机销量位居全国第一。近3年来,娄底市有1家园区和7家企业获批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园区(企业)。到2025年,娄底市计划培育认定市级“两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30家左右,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省级试点。

以创新为动力,探索“两业融合”模式。娄底市聚焦钢铁新材、工程机械、新能源及先进储能、现代农机装备、先进陶瓷等重点制造行业,创新发展服务业态;支持软件信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服务行业发挥数据驱动、资源平台等优势,向制造领域拓展应用,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娄底制造”向“娄底智造”转变。湖南美程陶瓷着眼于先进陶瓷产业链的强链延链发展战略,已获批创建了6大科研平台,公司温控器系列陶瓷国内市场占有率85%,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产品荣获2022年国家级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成为娄底首家破零企业。湖南精飞智能以工业无人机产品研发为主体,以“北斗+无人机数字农业”和“无人机行业应用”为两翼,通过“无人机管控、综合应用、公共服务”三大平台,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企业规模效益实现大幅增长。

以需求为保障,释放“两业融合”动力。娄底市着力把握“两业融合”要素需求,构建“金融超市”“政策超市”“人才超市”“营商环境直通车”“娄底营商码”等平台,为“两业融合”试点保驾护航。精准匹配政策、人才、资金等资源,从财税政策、安家补助、人才综合服务等方面强化政策引导与精准支持。“政策超市”开通以来,着力推动政策直达快享,线上兑付惠企资金已达1.76亿元。开通“营商环境直通车”,上线“娄底营商码”,办结企业诉求891件,企业满意率高达97.5%。“金融超市”放款110.03亿元,依托科技创新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获充分肯定。办好人才“关键小事”,打造高标准人才公寓,完善项目落地、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事项跨部门协调机制。今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370余人。(来源:2023年11月19日《中国改革报》03版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