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市安州区千佛镇探索聚合力、激潜力、集活力、添动力的“四力叠加”党建模式,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唐巍 沈平州
深冬时节,雪后的千佛山宛若天上宫阙,山尖全白了,仿若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树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各具特色的乡间民宿星罗棋布,前来赏雪的游客络绎不绝。
“冬来千佛山,既可以赏雪,又可以带孩子感受红色文化。”近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千佛镇老望沟村刚刚走完“红色走廊”的成都游客朱女士兴奋不已。
千佛镇是块厚重的红色热土,88年前,红四方面军长征时经过千佛山,打响了著名的“千佛山战役”,与10多万国民党川军激战70余天,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何利用好宝贵的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2020年以来,千佛镇党委秉承“红色千佛、熊猫小镇”的发展思路,聚焦“组织打头、红色打底、美丽打样”,在千佛镇老望沟村探索“聚合力、激潜力、集活力、添动力”的“四力叠加”党建模式,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挖掘老望沟村红色文化,打造了一条集研学、旅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走廊”,初步形成“红色+党建+休闲+研学”的融合业态全域品牌,在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经典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四川省红色旅游新亮点。
曾为省级贫困村的老望沟村一跃成为“红色打卡地”,实现“红色乡村”向“红色经济”的精彩蝶变。2021年,老望沟村“红色走廊”被评为四川省中小学生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并先后获评市级(4A)先进村党组织、绵阳市文化振兴样板村等多项殊荣。
近年来,老望沟村的微党课、研学体验、红色文创、红色走廊等,累计吸引了各级各类旅游团体200余批次1万余人次前来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络绎不绝的游客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借力红色旅游,摇身变成了“新农人”,张罗起农家乐、民宿,捧起了“金饭碗”。
村民肖世刚便是尝到红色旅游“甜头”的突出代表。2015年,肖世刚返乡创业,办起了清水溪民宿,生意一直清淡。2020年,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民宿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在避暑或赏雪的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去年我又在‘罗浮山温泉小镇’开了分店,日子更有奔头了。”肖世刚说。
2023年7月,千佛镇老望沟村入选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千佛镇又对境内的红色资源进行了全面摸排,收集文物106件、照片23幅,深挖出了茶坪烧刀子、龙骨棋子等红色故事。邀请省、市专家能人开展专题研讨,编制试点建设方案,依托红色故事演播厅、千佛山战役纪念馆、“红色走廊”等,建立安州区委党校千佛山战役教学分校,精心设计“长征精神与党性教育”系列课程,提升千佛山战役纪念馆等项目24个,促进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示范基地提档升级,全镇的红色文化形象愈加“鲜活”。
为吸引多元化市场资本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提升红色产业的经营活力和经济效益,当地党委政府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动起了脑筋”。村里牵头成立红色拓展服务公司,入股红色走廊项目,市场化运营餐饮、住宿、文创产品销售等产业,红色驿站、红军食堂相继投入使用,红色文旅产业链不断延伸。
随着红色旅游热度的不断提升,曾经外出务工的群众纷纷返乡。村里围绕红色资源拓展服务,开发红色讲解、花篮销售、旅游咨询等岗位40余个,帮助村民就近就业。还搭建农业服务综合平台,建立“托管代售”机制,帮助村民代售山腊肉、山蜂蜜、竹笋、野菜、竹制手工艺品以及山药、天麻等可食用中草药材,带动群众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
以老望沟村为核心,千佛红色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由点到面”“由少到多”。联合邻近的千佛村、东益村,3村基本形成了“一心、三带、三区”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发展红色旅游及经济林木、茶叶、中药材、魔芋等专业合作社4个,三产服务型企业38家,乡村精品民宿7家、家庭民宿46户,农家乐15家,中药材基地1.5万亩,优质魔芋500亩。2023年,3村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