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来了就不想走 成都“巴适得板”

2023-12-23 16:56:13 来源:中国改革报 

 

在成都市府南河畔,古老的安顺廊桥与现代的酒店同框却并不违和。摄影:王晓涛

 本报记者 王晓涛

“我其实很少唱家乡的歌,但是《成都》这首歌深入人心,我不断地唱。”

“我夫人跟我来了一定要去看这儿的小酒馆,一定到里头去坐一坐。”

“一些中小企业从沿海地区搬迁到成都,为的就是成都的文化氛围和宜居的环境。年轻人非常向往成都,愿意作为‘蓉漂’到成都来,这就是成都的吸引力。”

12月15日晚,“新动能·新职场”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暨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启幕。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谈及东道主城市时,不吝溢美之词。

事实上,在职场人日益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新时代,活动的发起方智联招聘将今年的颁奖盛典选择在成都举行,就是希望让职场人在“巴适得板”的成都,感受其作为“最佳引才城市”独有的活力与浪漫。

城市争先恐后抢人忙

智联招聘的报告认为,在一线城市依然牵头的同时,新一线、二线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崛起之势。例如,2023年上半年,工业自动化行业招聘职位数占比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广州市、苏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上海市、无锡市、佛山市、杭州市、合肥市和北京市;新能源行业招聘职位数占比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市、深圳市、合肥市、苏州市、西安市、成都市、金华市、无锡市、上海市和常州市。

在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中,湖北省、成都市、东莞市、鄂尔多斯市、杭州市、南京市、日照市、苏州市、无锡市荣获“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省市级)”荣誉;长春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合肥高新区、临沂高新区、南昌高新区、青岛高新区、衢州高新区、石家庄高新区、苏州高新区、郑州高新区荣获“最佳促进就业城市(高新区)”荣誉。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大兴区、长沙市、成都市、重庆市永川区、滁州市、东莞市、福州市、湖州市、济南市、南京市、石家庄市、苏州市、无锡市、厦门市、银川市荣获“最佳引才城市”称号;成都市金牛区、广州市黄埔区、昆山市、南京市雨花台区、临港新片区(上海市)荣获“最佳引才城市(区县级)”荣誉。

“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城市很难实现可持续和强有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城市发展本身对于人才的引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城市只有各方面发展得更好,才能更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一个城市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对于引进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打造一个健康的、有生命有活力的城市,才能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引进”。

众所周知,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持续上演“抢人大战”,推出“花式”举措吸引人才落户、居住、就业,进而增加城市吸引力,推动城市发展。

智联招聘集团董事长、CEO郭盛在回答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提问时表示,在稳就业中,政府肯定不能包办一切,就业的主体其实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因此,要靠“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关键是企业要发挥重要作用。

在有为政府方面,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郭盛以成都为例说:“成都的人均书店数量是全国最多的,这是这里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意味着成都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

成都烟火气浓见幸福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在求职者中,将近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在“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下,我国的人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才价值日益凸显,一些优秀城市的虹吸效应也愈发明显。2023年上半年,成渝城市群的求职者占比位居城市群第四,非本地求职者占比位居第六。在大学生就业意向城市占比中,成渝城市群继续保持第四位。

据了解,在川渝等高速发展的区域中,政府通过出台引才政策、推出贴心服务,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凭借宜居环境大量吸聚人才。例如,成都市委组织部在全国率先实施职称评价与企业人才评价开放融通试点,首批93名企业人才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探索“以薪定才”等市场化评价模式,首批评价产业实用人才627人。建立高层次专家举荐人才制度,遴选首批举荐专家28名,3名院士举荐的7名人才获评“成都工匠”。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举办网络招聘、现场招聘、直播带岗318场,参加用人单位8589家,提供岗位20.14万个,服务人数56.89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8万人。

据统计,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2.1万亿元,常住人口达2100余万。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15家落户成都;驻蓉领事机构有23家,居全国第三。中欧班列(成渝)辐射亚欧100余个城市,累计开行突破2万列,年开行量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

成都既有盖碗茶的惬意巴适,又有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烟火繁华。“在深圳产业转移过程中,成都是深圳企业走向中西部地区的第一选择。”在12月16日下午举行的“天地人合,智造无限”都市工业发展与创新模式论坛上,2022年选择布局成都的四川省中海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符辉毅表示,基于成都良好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及社会经济基础,深圳高科技企业有较强意愿落户成都,充分利用成都高性价比的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拓展西南片区市场。

金牛天地人合正当时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金牛区位于成都市的西北部,是成都商贸最繁荣经济最活跃的中心城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9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3年位居成都市主城区第一,位列中国百强区第44位。金牛区副区长、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昊表示,金牛区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尊重人才、关注人才、支持人才、服务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不断完善人才引进的机制,优化用才留才的环境。

据了解,金牛区委组织部制定出台“大院大所11条”“骄子新政18条”“人才创新创业就业9条”等政策措施32个,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人才引进“俊彦计划”,吸引集聚各类人才40.2万人,其中包括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推荐入选省市人才计划人数连续8年位居五城区第一。

金牛区辐射成渝,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大战略在这里叠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两大经济版图在这里交汇。金牛区是中国百强区、中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区、中国幸福百强区、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中国最佳引才城区。作为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诞生地,“交子故里”金牛区以总部经济为引领,深入发展商贸商务、轨道交通、建筑业、科技创新四大千亿产业,以及卫星互联网、医药健康、都市旅游、文化创意等百亿产业。

“金牛区始终坚持制造强区不动摇,以轨道交通、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都市工业蓬勃发展。全力夯实产业支撑,腾退低效工业用地2000余亩,建成工业载体100余万平方米。”吴昊表示,就在11月,西部首个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揭牌运行,待转化成果达500余项,将打造成为西部政策特区、人才专区和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旗舰店。她认为,金牛势必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开辟现代都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新格局。

“30年前,深圳说‘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发展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国际化大都市;30年后,成都说‘我们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虽然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有相同的共识。我相信,将有更多的人奔赴这里,成为新成都人,展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符辉毅满怀激情地说。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