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四川苍溪:强本固基抓产业 奔赴乡村振兴路

2023-11-28 13:42:53 来源:本网专稿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本”。只有夯实产业振兴这个基础,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科学、持续和健康发展。近年来,苍溪县云峰镇立足镇域实际,科学制定“三个三”产业强镇思路,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三个万亩”特色产业带

“云峰镇按照‘三个一’特色产业总体布局,坚持点面联动发展、科学统筹推进,在五里、云峰和王渡等三个片区分别以发展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和优质粮油为主导产业,通过不断扩大特色产业基础优势,抓好产业断档处的填补升级,切实打造‘三个万亩’产业带,推动全域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贺凌风介绍。

推进猕猴桃产业示范带建设中,坚持“大园区+小庭园”发展模式,按照“6+1”模式标准打造示范园,引进四川象果农业、四川资博农业等业主适度规模化种植,同时鼓励老百姓兴办庭园经济,让村子里既有业主集中经营的大园区,也有农户房前屋后分散耕作的小庭院,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

推进雪梨产业示范带建设中,推行“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发展途径,聚集性推进“小庭园”转型提升为云峰雪梨产业的“青盐基地”“狮岭田园”。同时,在环嘉陵江特色产业带建设项目撬动下,2019、2020年突破性发展高标准雪梨园5334亩。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对新建梨园全面实行“粮油套作”,既有效提高了梨园管护,也适当增加了经济收益。

推进优质粮油示范带建设中,坚持让粮食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云峰镇持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已田型调整及土壤改良1113.29亩,整治撂荒地853亩。”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上半年新购置农机具32台,全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另新建粮食烘干房两处。同时,大力推广润湿秧田机插秧集中育秧、酿热温床育超早乳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新技术,购买水稻、玉米等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6500亩,有效提高了粮食作物产能。”

培育产业主体,锻造“乡村振兴”发展主力军

金秋时节,走进云峰镇紫阳山农旅融合综合园区,漫山遍野的果树、古朴雅致的民居映入眼帘,呈现出一幅令人动容的现实版“富春山居图”。“该园区占地2000余亩,种植花椒800余亩、雪梨200余亩、脆红李300余亩,套作大豆、黄花等700余亩,带动当地脱贫户就业60多人,人均增收万元以上。”云峰镇紫阳村副主任何平说。

“2018年初,云峰镇党委、政府领导带上项目推荐书多次上门拜访,在他们的极力劝说和感召下,回到家乡紫云山发展产业。”玉卓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煜述饶有兴致地讲到,“在园区建设中,云峰镇成立了工作专班,协助土地流转和落实要素保障,同时争取惠农项目资金支持,完成园区内机耕道硬化和山坪塘标改。”

据悉,云峰镇近年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功招引何波、廖素英和陈煜述等一批优质业主,不仅盘活了农村闲散资源,还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有效激活了农村内生动力。

“当前,部分领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出现了一定的发展无序现象。此外,在运行上也存在营销、融资、物流、生产和增收等方面困难,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对产业兴旺促进的预期效果。”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对此,云峰镇季度性召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席会议,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行业标准等进行规范指导。“与会期间,大家围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内容作了交流,并对相关产业领域的市场行情进行了分析和研判。大家还表示要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不断为云峰特色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苍溪县康兴家庭农场负责人任田坤说。

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云峰镇从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还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不断推动全镇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镇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32家、家庭农场121家,累计从业人员800余人,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

坚持党建引领,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云峰镇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分类盘活村级闲置资产,积极探索折价入股、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稳固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做强特色产业,探索“折价入股”模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响应村党支部号召,青盐村党员干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坡台地、边角地、自留地种植雪梨,现全村已发展有雪梨产业‘庭园’321个。”青盐村党支部书记刚富说:“为进一步做强苍溪雪梨产业,青盐村以‘三带工程’实施为契机,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青盐雪梨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并按照品种统改、技术统训、农资统供、品牌统创、产品统销和分户种植‘五统一分’模式标准化生产。同时,还允许弱劳户、全家外出户等依据土地、附着物等折价入股合作社,参与集体经济收益‘二次分配’。”

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反租倒包”模式。“在司法部的定点帮扶下,云台村积极开展“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与川北5所监狱签订了农副产品长期供应合同,并流转周边土地400余亩,分区块发展有大棚蔬菜育苗、大宗露地蔬菜基地。但因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营,蔬菜供应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对此,云台村党支部号召‘产业发展好’星级文明户反租倒包土地,采取‘周边监狱+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集体经济,顺利协调监狱系统采购云台村价值125万元蔬菜。”云台村党支部书记陈燕介绍,“同时,云台村成功争取项目资金65万元,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猕猴桃产业园标准和扩大了山羊养殖场规模,并让承包业主完成定额投资,达到了利益捆绑、合建共赢目的。”(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高寒)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