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汝城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百姓故事

2023-11-28 17:05:53 来源:改革网 

改革网讯 初冬暖阳照耀,遍地升腾暖意,群山环抱的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到处生机蓬勃,秀美如画。乡人大主席、驻官亨安置区领导何宁飞,热切满怀驱车下乡途中,触景生情感慨起来,“弹指一挥间,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换新颜。”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汝城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官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正是英勇悲壮的青石寨战役所在地,在此发生的“一张借据”故事,生动诠释了军民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赓续红色血脉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安置小区昂首阔步迈上振兴路。

住在景区里,生活美滋滋。“做梦都没想到,偏僻村落竟然成了风景区,让生活变得格外舒适。”缕缕阳光洒落到搬迁点干净整洁的巷道上,今年60多岁的谭新文从美观舒适的房里拿出板凳坐了出来,开心笑容舒展开来。

地处罗霄山脉大山深处的官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距县城31公里,安置小区63户248人,散居在莽莽崇山峻岭间的自然村,尤其是谭新文所居住的中坪远离搬迁点安置小区10公里,海拔高达1000多米。过去,生活住房到处都是低矮土坯房,猪圈旱厕密布,巷道狭窄混乱,陈旧不堪的村容夹杂着刺鼻难闻的味道,令群众倍感糟心。彼时尚住低矮土坯房的谭新文,也以为将窝在深山沟过一辈子。

伴随着脱贫攻坚有力步伐,官亨搬迁点不仅新建了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健全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还拆除危旧房和旱厕2万余平方米,开辟民俗历史和文化宣传长廊1380米,完成村内水泥路硬化2.2公里。全村63户搬迁户全部住上了风格统一、整齐规范的现代民居。

汝城县土桥镇永丰三角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土桥镇永丰三角坪原永丰乡政府所在地,地处357国道与007县道交叉处的一个三角地带,安置小坑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04户293人。走进安置点,只见绿草如茵,绿树成行。犹如走进一个三面合围的现代庄园,一栋栋灰砖青瓦的安置住房呈品字形矗立在东、西、北三个方向,北边宽阔处是一个新建的小型农贸市场。

今天刚好是个赶集日,农贸市场上早已人影绰绰,熙熙攘攘。摊板上摆满了刚从田里采摘回来的瓜果、蔬菜,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你看,那是茄子,浑身泛着紫色的光亮;那是辣椒,流着油的绿仿佛要溢出来了;还有豆角、南瓜、黄瓜、瓜果、青菜等,无不是嫩滋滋、水灵灵,散发着特有的迷人芳香。穿梭其间,喧闹声、欢笑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鸡鸭鹅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犹如奏响一出夏日乡村大地交响曲。声音起起伏伏,回荡在安置点的上空,回荡在搬迁群众的心底。搬迁群众那一张张朴实的脸上,绽开了最美的笑容,如夏日盛开的花朵一般,火红、炽热、奔放,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还是几个搬迁群众说得好:“政府想得真周到,把闹子(集市)建到了家门口。”环顾四周,“便民理发”“惠丰农资”“永福玩具厂”“纯天然蜂蜜”等照片,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动的光芒。 

突然“小坑村友邻互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行字,在眼前一亮,立即勾起了我的兴致。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稳得住”是关键,而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让搬迁群众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正是实现“稳得住”的重要措施。对“友邻互助养老服务中心”,既感到好奇,又感到新鲜。好奇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养老服务中心,在汝城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实属首例。在此不得不佩服当地政府对搬迁群众的关心与关爱,用心用情至善至真,细致周到,恰如其分。新鲜的是,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老”一词已成立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农村居民养老更成了一大难题。“友邻互助居家养老”这种模式,既新鲜又现实而且颇富创意。其实在传统的农村养老的过程中,友邻互助正是居家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比如农村老人之间的相互串门,就是友邻互助的一种表现方式。总而言之,“友邻互助居家养老”这种模式,既继承了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优势,又把友邻互助这种辅助方式摆在了重要位置,正好迎合了农村老人既要坚持居家养老又害怕孤独寂寞的心理。

小坑村友邻互助养老服务中心,是一间通透式长方形普通房子,大概只有40平方米,两边墙壁上方挂满了中国传统养老文化宣传牌,下边摆着几张木制沙发、两张方形桌子,紧挨着两边墙壁摆着两溜粉红色的塑料椅子。里面坐满了一屋子老人,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唠家常。见有生人走来,忙打招呼、倒茶、让座。

我随意找了一张塑料椅子坐下,与他们唠起了家常。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年男子比较健谈。问其贵姓大名,老人自我介绍说:“我叫何述乐,1943年出生的,家中7口人,是从距离这里将近20多公里的原山坑村(现合并为小坑村)搬迁过来的。”

何述乐老人接着又说:“居住在这个安置点的搬迁户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多个,其中70岁以上的有30多个,要不是镇里和村里帮我们弄了这么一个场所,连一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想找人说说话也方便,还要上下楼梯。现在多好啊,有事没事到这里坐坐,看看电视,唠唠家常,打打纸牌。”

听到这里,我不禁问道:“这么小的地方,能坐得下这么多人吗?”何述乐老人笑了笑,说:“当然不会所有的老年人都到这里,许多还没到70岁的老人还出去做事呢。如果实在来的人多的时候,楼上还有位置。”说完,用手指了指楼梯上面的阁楼。 

我不禁心生怀疑,我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一个百多户的安置点,怎么会有这么多老年人?”话音刚出,在场的老人家没有一个耳背的,好像都听到了我的自言自语。其中有一个名叫孙云竹的今年79岁的老年妇女,本来正在打瞌睡,听到有外人在说话,蓦然惊醒过来,接着我的话应道:“生活好了,活得幸福快乐,寿命也就长了。”这是多么朴实的回答,这就是搬迁群众的心声。

走出安置点,占住了5层楼高的“世会电子厂”5个大字,立刻夺进我的眼眶,那是一家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的就业帮扶车间。再到周边转一转,永丰中学、永丰中心小学、永丰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安置点仅隔一条马路之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站在远处向安置点眺望,就像太阳底下盛开的一朵荷花,在滚滚热浪中绽放着瑰丽的光芒。(李江雄)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