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彝族长号唢呐乐舞是会理民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长号高亢雄浑,唢呐欢快嘹亮。在演奏或为舞伴奏中,两种铜制彝族吹奏乐器一长一短,独具风格,乐声互相交融,相得益彰,构成了一长一短的姊妹器乐,各族人民百听不厌,是本地婚丧嫁娶,热闹助兴,哀挽悼念,烘托场面的主角。其演奏的技艺和乐典,多为家族间世代沿袭,保留了古朴的音韵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长号唢呐乐典大都以民间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间或加入清角音或变宫音,以宫、澂(徵)两调为主。长号旋律多以平稳吹奏大音阶递进为主,唢呐多以跳跃式节奏见长,乐尾婉转且悠扬,同时具有川、滇调式的风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会理与云南一衣带水的历史文化渊源。
会理长号唢呐流行于市境南部地区的鹿厂、小黑箐、关河、新安、黎溪、绿水、通安等乡镇,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长号唢呐为黄铜质,长大约1.33米,分两段,上段细长、下段呈喇叭状,可自由收缩,长号高亢雄浑,唢呐清脆嘹亮。
自古以来,演奏长号唢呐的民间乐手都有自己的班社,被人们称之为“吹师”“鸣响师”“抬轿行”。相传清乾隆间,小黑箐镇毕家的吹师班最有名气,领头的吹师被尊为师爷。在一次地方土司头领不请自到的吹赛中,师爷绕寨墙吹奏三圈不歇气。其叫绝处是把两支长号架在骡子的两个耳根处同时吹奏,因而远近闻名。此外,关河镇大黑依村彝族吹师爷黎兴荣、内东乡黎园坝村傣族吹师爷曾德海、绿水镇板山头村彝族吹师爷晏正禄及他们的吹师班均为当地有名气的乐手。这几位老人均以80岁以上的高龄于2003年后的5年里相继去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长号唢呐乐舞得以传承。较有名气的传承人,一个是关河镇大黑依村彝族吹师爷黎德海,老人6岁起就随祖父学吹长号唢呐,成为其父亲黎兴荣去世后该村吹师班的首席师爷。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是关河镇官村彝族吹师爷罗天华,他技艺娴熟,是官村民间吹奏的领班,其家中有一支用400两银子买来的,已有200多年历史的长号,这支长号与众不同,声音尤为洪亮、悠远。这些民族器乐班社广泛活跃于城乡,为民间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以及打醮求雨、祭祀庆典等活动助兴演奏,烘托气氛,成为一种既丰富村寨文化生活又让村民羡慕的副业。
1992年8月,由县文化馆邀请小黑箐镇大岔河村,关河镇大黑依村、官村以及其他以彝族民间乐手为主的125人组成长号唢呐联队,精心排练后参加会理首届石榴节,其庞大的阵容、统一而具有鲜明彝族风格的服饰和乐器及震撼人心的表演,受到了来宾及上万观众的高度赞赏,一举成名。同年9月,这支长号唢呐联队应邀参加在西昌举行的“庆祝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文艺表演活动,又一次展现风采。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彝族长号唢呐已打造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的一张不同凡响的文化艺术名片。每次省、州、市举办重大节庆活动,都要邀请会理彝族长号唢呐联队参加。特别是2005年8月,第二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蜀风神韵四川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在雅安举行,会理民间长号唢呐表演队代表凉山州参加,精彩的表演博得在场各级领导、中外嘉宾及数万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获得大会组委会颁发的民间艺术传承金奖。
2009年6月,经申报刚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会理长号唢呐,被通知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活动,经“非遗”节执委会严格评选,会理彝族长号唢呐乐舞获“太阳神鸟”银奖。
迄今,会理彝族长号唢呐吹奏队伍有近300人,是市境内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影响最大的民族乐队。(孙志强 彭敏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唐元龙 摄影:黄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