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全国“千强镇”榜单,四川省排名最高的乡镇是绵阳市青义镇——全国第164位。青义镇靠什么赶超进位?作为绵阳城北门户、涪城发展龙头、四川绵阳工业园北区,有什么独特秘籍?
“两项改革”中,原青义镇、龙门镇和金家林街道合并组成新的青义镇,当前,青义镇常住人口11.9万、居四川省乡镇第一位,辖区面积79平方公里,其中,纳入城市开发边界范围达4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23平方公里。2022年,青义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亿元,完成公共预算收入3.83亿元,拥有“四上企业”121家。
走进青义,科技、创新、年轻的味道扑面而来,涪城区绵延30公里的“科创大走廊”全域位于青义,这里,正熊熊燃烧着创新的火炬,正悄然落子足以影响绵阳未来的科技“大棋局”。
今年以来,乘着全市激励乡镇街道抓经济改革试点的春风,在涪城深入实施“三千工程”,加快建设“四个强区”引领带动下,青义镇自加压力、跳起摸高,响亮提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三百目标”,誓要在全国争位次、成渝比高低,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强镇:
“全国百强”——全国“千强镇”排名力争每年晋升20位以上,3年左右成为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首个“百强镇”!
“高企百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现有42户基础上,力争每年净增15-20家,3年左右突破100家,成为绵阳首个拥有上百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乡镇!
“总量百亿”——GDP总量在73亿元基础上,年均保持8.5%以上增速,3年内成为涪城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00亿的乡镇!
找准突破口 全面唤醒“创新宝藏”
摊开地图,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的西南科技大学正处于青义镇核心地带。青义镇的选择呼之欲出:深挖西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为校地各层面、各领域合作打基础、优服务、强保障,利用基层地方党委政府离得近、地皮熟、手脚勤的优势,助力西南科技大学不仅墙内开花、更能墙外结果。
科技智谷(5G产业园)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位于青义镇灯塔社区的西科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应运而生。在这里已入驻西南科技大学院士工作站等6个科创平台,涵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卫星遥感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黄琦表示,“西南科技大学有很强的创新力量,我们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有很多好的科技产品,但与社会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平台。”他希望进一步能汇聚校友企业家和以他们为纽带的社会资源,打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环西科大创新创业新空间。
今年4月,当得知西南科技大学航空航天技术、低温精密测试、纳米仿生制造、智能控制与增材制造等几个实验室亟需新增空间的消息,青义镇立即协调社区闲置资产近2000平米,提供场地装修和基本设备,两个月就达到入驻条件,一台台实验设备陆续搬入安装。西南科技大学教授、智能制造领域著名专家蔡勇说道:“政府的效率这么高、动作这么快、思想这么解放,让我确实没想到。未来,我们几个实验室孵化出的项目和企业肯定优先落地青义发展。”
7月24日,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商会应运而生。目前,商会有会员单位93家,涵盖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现代建筑、现代农业等各个行业。为实现辖区企业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青义镇商会建立起以西南科技大学专家为主的咨询委员会,为企业提供科技转化、产业升级。
如何将高校与商会资源共享?四川振通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青义镇商会会长单位给出了答案:早在2012年就与西南科技大学“联姻”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四川振通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是西南科技大学合作企业,将在深挖科技富矿,全面唤醒创新宝藏方面为会员单位牵线搭桥,为青义镇工商界人士搭建和衷共济、抱团发展的平台,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共谋发展,通过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情招商,为涪城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培育新动能、汇聚新优势。
让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捆绑”在一起,组建创新联合体,从而加快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加快实施一批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项目,真正实现创新要素“聚集”进而“聚变”,让更多“养在深闺”的科技创新成果一飞冲天,青义镇在这条道路上已经逐渐摸到了门路、掌握了方法、取得了实效。
链动大产业 加速提升“创新能级”
从高空俯瞰,位于青义镇科技智谷的中国(绵阳)科技城5G科技园,像一只巨型“蝴蝶”铺于地面,硅基智能、科大讯飞、四川核保锐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技型企业分列其间。
创业黑马西部(绵阳)科创基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青义镇努力提升区域竞争力,把服务园区发展、构建创新产链、搭建载体平台作为坚定选择。
4月13日,“绵阳造”首颗SAR卫星——“涪城一号”在位于青义镇的卫星应用科技园完成制造并隆重出征,这颗总重约300千克,最高分辨率达1米,载着涪城人“航天梦”的卫星于6月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半月后,“涪城一号”在太空传回首张绵阳市卫星遥感影像,绵阳三江大桥清晰可见。7月29日,“涪城一号”又为河北省涿州市防汛提供了卫星影像,充分发挥了其不受夜间无光影响的技术优势。
产业发展加速聚“链”成“圈”。以商业航天为例,在这里已经构建起以绵阳天仪卫星为“链主”,上游沿链发展空间飞行器、火箭发动机和整箭研制产业,下游沿链发展太空服务、卫星数据应用等产业,加速汇聚“箭星器数”,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空天产业集群。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给全球企业创造了新一轮“变道超车”的机会。青义镇一方面忙着“穿针引线”,让“千里马”与“伯乐”牵手奔向市场;一方面做好产业承接,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中抢占先机。
在青义,以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新赛道”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无人机产业的垚磊科技,聚焦固定翼无人机,着力研发新一代“暴风4”系列无人机,电影《长空之王》中试飞员牺牲的悲壮故事会因为它而大大减少。机器人产业的核保锐翔,聚焦特殊环境机器人,打造能够适应核环境的机器人,有力提升了核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AI数字人产业的硅基智能,正加速全球数字人市场拓展,不用吃饭、睡觉、拿工资的数字人像孙悟空耳朵里的小猴子一样,不知疲倦地活跃于各大电商和直播平台。
在企业激烈竞争中,惟改革创新者胜。青义辖区内的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由“跟跑”变“并跑”甚至“领跑”。
数据显示,目前青义镇有科技型中小企业460家。如何帮助企业塑造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青义镇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创新“市科小(国科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模式,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以平台思维促进科创企业“爆发式”增长。
这些工作的背后离不开团队的支撑。今年3月,青义镇在全市乃至全省首创成立镇级科技创新办公室,公开选拔“科创专员”主抓科技创新工作,这批年轻人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校园楼宇之间,用脚步、用汗水、用热情让科技创新的小火苗逐步旺盛燃烧。
构建强磁场系统 培育“创新生态”
一个“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在青义镇已然形成。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布局紧密。国内第一家创业服务领域上市公司——创业黑马三年前选择落地青义,搭建科创产业加速器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同时帮助绵阳的创业者们驶入更快轨道、站上更高平台。
创青年1952(机器人咖啡机)
“我们公司在黑马绵阳科创产业加速器加营期间收获颇丰,2022年比2021年营收增长300%。”今年4月,在黑马绵阳科创产业加速营二期成果汇报典礼上,四川核保锐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图玖进行结业分享。
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来自智能制造、新材料、卫星应用三大产业的48家企业负责人,通过创业黑马的加速辅导、跨城对接、企业走访、资本扶持,得到来自全国的资源加速、资本加速。
在科技创新领域,示范引领效应和集群效应非常重要。观察青义镇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产业生态“绿洲”之路,构建一个具有强磁场效应的科技创新生态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据了解,青义镇创新提出的“科创小屋”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打造,类似于纽约的“硅巷”,遍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科创小屋将成为青义科技创新产业由“树木”到“森林”的沃土。
走进位于青义镇前进村鸿儒乡里小镇的创青年·1952项目,远远就能看到一个“白胖子”立在桌后,调配热气腾腾的咖啡。只见它一只机械臂端着杯子,另一只机械臂将咖啡注入杯中。这台机器人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不低,难点在于双臂协作,能够精准还原螺旋倒水等手冲咖啡动作。前来考察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秘书长吕伟华说道:“没想到一个位于西部的乡镇能随处可见亮眼科技资源,能有这么明显的科创特征。”
而在几公里外,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令人震撼,总占地近1000亩、总投资102亿元的九华府项目四个地块均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作为国家重大专项的配套工程,九华府项目是贯彻落实绵阳市人才引进相关政策的重大举措,将为高端人才特别是中物院科研人员在绵阳安居乐业提供优质居住条件。同时,涪城妇幼保健院、涪城中医院、绵阳二中金家林校区、金家林幼儿园等一批优质配套项目持续落地。青义镇正在发挥区域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强大的“虹吸效应”,借力“最强大脑”,变“才富”为“财富”。
创新引领未来,担当不论大小。站在新征程上,青义镇将积极抢抓绵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机遇,全面擦亮科技底色,全速挺进全国百强,加快建成西部科技创新强镇。(郭若雪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