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红色教育“热”背后的“冷”思考

2023-11-01 10:34:37 来源:改革网 李骏

摘要:红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熏陶与启发的活动。当前红色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我们应谨防喧嚣之下的空洞与严肃背后的戏谑,始终坚持红色教育的党性与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讲话对当前红色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红色教育是一种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当前,红色教育如火如荼,大中小学、政府与事业单位以及部分企业、社会团体等不断创新联动,为红色教育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然而,冷静观察与思考,发现红色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全社会对于红色教育的认知不够科学精准,红色教育的丰富内涵尚未被开发。红色教育是具有政治属性的特殊性质的教育,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精准的内涵定义,导致了社会对红色教育内涵认知两种偏向:一是认知过于宽泛,如将一切以革命事件、遗址、物件等为教育素材的教育形式均称为红色教育,将由此衍生而出的实践活动与体验行为等也称为红色教育。越来越多的红色革命遗址开发了“穿军装、拿机枪”的互动活动,称之为“体验式红色教育”,这一极不严肃且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的行为正是由于对红色教育的认知误差造成的,甚至是对革命历史事件的不尊重。二是认知偏狭,或将红色教育局限于革命时期的内容,或将红色教育囿于书面理论、历史记载或革命遗址等,将具有“红色底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案例排除在外,忽略了文学艺术等丰富多样的红色教育呈现形式。

二是红色教育内容老套落伍,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当前红色教育主要依托于党的经典著作和历史事例,并且将其视为绝对真理,科研工作者对红色教育的内容挖掘、教育的规律研究等深度不够,教育主要采取讲座授课的单向输出以及蜻蜓点水式的参观体验,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对于成长于影像时代的青少年来说,缺乏声光影深度体验与互动的红色教育很难真正令其“走心”。各地红色革命遗址大多数未能针对不同受众开发“分众式”教育,导致教育的形式主义和走马观花,有些地区为了增强红色遗址的吸引力,还出现了“神话”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的现象,对教育起到了反向作用。大中小学红色教育尚未践行“大思政”理念,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际钟南山逆行武汉等新案例未能很好地被研究与纳入红色教育,学校红色教育实践课程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安排与体系化设置。

三是全社会红色教育缺乏联动,“谁来管理”责任不清。据统计,全国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73个,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列有300多处红色旅游景区。然而,这一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所需的红色教育尚且缺乏有效联动与统筹管理。如各单位集体扎堆赴延安、西柏坡、井冈山等红色革命圣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红色学习实践活动,造成了这些圣地“一票难求”而其他革命纪念地冷冷清清的现象。同时,由于红色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服务于这一需求的旅游公司、文化企业等,甚至可以“代开发票”,其设置的培训内容五花八门,政治严肃性缺失,娱乐性游戏性增强,如某旅游公司与红色基地饭店合作,推出“忆苦思甜餐”,人均消费从50-150元不等,使红色教育“变味”不少。甚至有些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承接的华人华侨、国外友人、海外留学生红色旅游基本上是蜻蜓点水式的“打卡拍照戳地标”,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与国家形象。政府与事业单位、大中小学、企业等与红色教育基地之间的互动联络完全依靠双方自主,无牵头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管理。

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印发了《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这一文件为大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开展明晰了方向,统一了思想,拓展了举措,也为全社会红色教育的联动开展提出了要求。结合国家颁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当前,要做好红色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确立全社会对于红色教育内涵的正确认知。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底色,也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因此,一切运用红色资源开展的教育均可称为红色教育。“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及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由这一概念延伸出去,红色教育不应仅囿于革命时期而忽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还有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均应纳入红色教育的范畴。其次,政治性是红色教育首当其冲的特征,红色教育是为人民的教育,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要始终保持一种政治上的严肃性,始终维护党的权威,维护人民的利益,充满娱乐化和商业性气息的“场景式体验”活动与红色教育的内涵及要求是相违背的。

第二,将红色教育充分融入学科教育中。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相关要求,将红色教育融入到各学科中,充实课程思政内容。如高校在讲述经济史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时,将“特区精神”等相关内容纳入,既能够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刻内涵,同时又能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特区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创新与奋斗精神。高校还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功能与优势,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红色教育中。中小学在美育和德育教育中,要勇于探索将红色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多样的作品纳入其中,采用“沉浸式教育”方式,带领青少年开发、排练红色文化作品,将这些原创作品开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社会大众进行互动,或将社会大众邀请进学校进行体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互动的良性局面,共同营造红色教育的社会环境。

第三,探索红色教育智媒体传播新路径。智媒体是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生产与传播全过程的媒体。智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红色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红色教育产品与受众需求的智能匹配,它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继而根据不同受众群进行个性化分众式推荐,这一特点将使红色教育的实效大大提升,可以智能化地分析究竟哪些教育内容与形式备受欢迎,而哪一些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而智媒体的数字化、科技感、交互性能够解决解决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问题,无论西柏坡和延安距离江苏有多远,在课堂上、家中、会议室里,都可以实现立体式、全景式可视化呈现,“云游纪念馆”,享受沉浸式的体验感。智媒体还能通过智能算法等,合法使用受众数据来进行舆情监测,加强舆论引导,确保红色教育能够得到有效传播。

第四,妥善处理好红色教育与红色经济之间的关系。红色经济指的是利用红色资源禀赋开展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以及附加值。红色教育与红色经济之间是互为促进的关系,红色教育开展得好,能够为地方带来受众,从而刺激旅游消费的产生,也能提升地方的知名度与价值,形成红色经济的连带效应;红色经济运行得好,会为红色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土壤与条件,促进红色教育朝向品牌化发展,从而与红色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将红色旅游与红色研学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各类艺术场馆的公益功能,与大中小学、研究机构、演艺集团等开展合作,开发生产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红色作品,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拓展“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多元产品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的双重发展。

第五,建立稳定协调的联动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者联动的红色教育协同机制。学校是红色教育的受众集合体,也是红色教育理论研究的基地,家庭是红色教育的载体与助力者,社会则是红色教育的承载者,而政府是红色教育的指导者与监督者。厘清了这一关系,即可建立起一种稳定协调的联动机制。政府首当其冲进行顶层设计,对学校、家庭与社会进行分工协同,建立起相关联动工作机制:红色教育基地每年事先向全社会发布教育计划与教育开发研究的需求,学校则根据教学计划与教育需求制定年度红色教育计划,与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合作教学,共同产出研究成果、开展研学活动等;社会则负责应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受众要求所需的衍生品的供给,并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把关。如此联动,既能确保红色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又能够使其永赋活力,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培养庚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新人。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骏)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