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秦淮法院红花法庭铸就司法护老之盾 守护“夕阳红”

2023-10-20 18:30:40 来源:改革网 

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秉承“司法护老”理念,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断拓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探索涉老民事审判与老年维权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相关做法被中国法院网、省人民法庭信息网、南京日报等广泛刊载报道,红花人民法庭被列入第四届江苏省“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拟公示名单。

一、源头预防、诉源治理,高品质“法庭+社区”适老机制

一是建立“适老工作站”,铺设助老服务快车道。紧密结合“创•融”党建工程,在社区建立专门的“适老工作站”,通过强化和优化涉老纠纷的预警、排查和调解机制。联合公安、妇联、民政等部门与社区共同构建老年维权联动机制,争取多部门支持和配合,充分发挥社会整体力量化解涉老纠纷,精准开展法律服务。针对赡养、继承等典型涉老纠纷,联合民政、妇联等社会力量,妥善化解纠纷,避免家庭矛盾激化,息诉“安老”。每年化解此类案件约30余件。

二是构建联动调解机制,形成源头治理大格局。构建“法庭+社区”联动调解机制,在红花街道汇幸苑社区设立“退休法官社区工作室”,采取“以老解老”的方式,发挥离退休老干部更懂方言、懂老年人心理的优势,安排其参与调解,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积极协调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调解组织、仲裁机构、民政局、老年协会等主体,深化涉老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把平台建设、诉调对接、特邀调解、在线解纷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多元解纷机制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减少涉老案件解纷成本。目前已调解涉老纠纷60余件。

三是强化庭前亲情引导,赋予适老诉讼新内涵。对于疑难复杂、矛盾难以调和的涉老案件,注重法官庭前的亲情化教育。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对老年当事人进行法律和政策释明,让老年当事人充分了解诉讼程序和特点,倾听真实想法,找准矛盾焦点;对子女等涉老案件的其他当事人开展亲情教育、敬老爱老教育,视情况安排亲属与老年当事人进行有效接触,让亲人帮助法官对老人进行沟通,增加老年当事人的接受度,庭前力争舒缓矛盾,2022年以来的民事调撤率高达49%。

二、专业审判、温情疏导,高标准“3+1+1合议庭”适老诉讼

一是组建涉老合议庭,打造专业审判新样板。专组建“涉老案件专业合议庭”,由3名具有丰富社会阅历、亲和力强的员额法官+1名年轻的法官助理+1名具备家事案件调解经验的人民调解员共同组成,归并审理老年人的民事案件。当事人有70周岁以上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选择在社区、老年人家中甚至老年人病床前开庭、宣判。常态化对涉老审判组织成员进行培训,增设关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对老年人特殊保护的内容,采取适合老年人的方式方法,促使老年人的理解接受和认同。每年审理涉老房屋租赁、买卖、相邻关系、物业纠纷等案件200余件。

二是引入家事调查制度,激发庭外程序新动能。参考家事案件审理模式,引入家事调查程序,由人民调解员和法官助理对案件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查了解;对于心结比较重的当事人开展心理疏导,邀请老年人的亲友、物业、街道、社区等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调解过程,帮助法官在判断老年人心理状态、邻里关系等事实查明问题上提供建议和帮助,为审理和调解奠定事实基础,切实解决老年人诉讼中的矛盾和诉讼外的心理负担。充分运用释明权,在老年人不明确、不清楚、不充分、不适当的情况下主动行使职权,强化诉讼权利义务、举证责任、诉讼风险等事项告知工作。加大依职权调取证据的力度,切实查清案件事实,防止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转化为诉讼中的不利地位。通过该方式案件审理效率大大提升,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同比减少13.4天。

三是设置专门老年法庭,破解“银发”弱势新难题。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建设专门的老年审判法庭,将原被告席安放在距离审判台较近位置,方便老年人听清法官提问;将诉讼材料字体调大,庭审时适当放缓语速和进行方言审判,方便老年人倾听和表达诉求;同时实行案件进度通报和专业术语解释制度,通过电话微信、法官上门等方式向老人及子女及时通报案件审理进度,庭审中及时向老年人进行专业法律术语解答及法律释明。坚持开展判后回访活动,尤其注重提升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的庭外观护力度。针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通过判后答疑、调后回访等庭外观护工作全面了解其思想活动,关心其诉讼以外的生活、家庭状况。

三、数字解纷、价值引领,高水平“智能化+零距离”适老服务

一是数字智能便老护老,提交智慧司法新答卷。开辟“绿色通道”,加强“网上立案”的指引,由诉服专员指导老年人线上立案,必要时采取上门接待和收案的方式。对于不便法院开庭的老年人,采用“线上”开庭的方式,减少老年人诉累。在全区12个街道设立集成在线指导调解、在线诉讼、法治宣传等功能的“徕斯数字微法庭”,妥善审理并调处46起涉老人知情权、撤销权、相邻关系等纠纷案件,线上接受老年人法律咨询83次,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数字红利。

二是社区上门开庭调解,延伸司法服务一公里。选取典型案例到社区开庭、上门调解,为老年人提供“在家门口解决纠纷”的便民诉讼机制。每年上门开庭约80余件。对于需线下开庭的案件,书记员预先电话询间老年人的合时间以及对开庭的特殊要求,在便民以及合乎程序规则的原则下选择合适的开庭时间,并邀请人民调解员、居委干部等基层工作者前来旁听,实现开庭方式安排人性化、便民化。开展便民利民巡回审判,将庭审现场搬到“家门口”,方便老年人诉讼,减轻老年人诉累;对涉老案件不定期回访,了解案件裁判后老年人的近期现状,督促赡养义务人更高程度完成赡养义务,更好维护老年人权益。公开开庭审理的一起相邻权纠纷案入选全市人民法院政法网格员工作月度案例。

三是点单接单网格宣讲,提供沉浸普法新体验。开启“点单接单”送法模式,多次组织法官和法官助理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打造“树荫下的法律讲堂”“青廌普法”“广场法庭”等普法品牌,联合南京理工大学选取赡养、继承、房屋买卖、相邻关系纠纷等典型案件,编排情景剧到社区开展系列普法工作并定期邀请老年人近距离观看庭审,让他们更直观地接受法治教育。选取典型案例在法庭大厅、公告栏展示,借助法院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大线上普法力度,达到“从一案到一片”的普法效果。每年开展巡回审判、社区普法30余次,发放普法宣传书籍、资料达2000余份。

编辑  祖智慧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