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市着力破解就业难题、发展优势产业、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推动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中国改革报四川记者站 高寒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许多贫困群众的命运,在实现“搬得出”之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走向乡村振兴?四川省广元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渠道促进就业,培育壮大产业,持续加强社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推动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多管齐下 破解就业难题
促进农户就近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这是广元市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朝天区大滩镇自然村安置点服装生产车间,一台台缝纫机飞快地运转着,十余名当地妇女有条不紊地缝制衣服。
“不但能挣上钱,还能顾上家,在家门口上班,十分便利。”自然村四组59岁的徐廷秀坐在缝纫机前,一边熟练地缝着衣服,一边笑着说,她每个月大概能挣到2000多元钱,经她缝制的衣服出口到了国外。
“我们车间最多时能解决40多名群众就业。”来自杭州的车间负责人戴淼震说。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结束后,为确保安置点群众能就业,地处秦巴山区的朝天区紧紧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机遇,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车间等,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同时,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有效解决了安置点群众就业难题。
朝天区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安置点群众就业难题的实践,是广元市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广元市十分注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根据搬迁劳动力就业需求和技能需要,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外出务工型、产业发展型、居家就业型培训。
广元市以工代赈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元市探索“五个一批”就业模式,即坚持务工就业促进一批、坚持产业发展带动一批、坚持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一批、坚持以工代赈赈济一批、坚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多管齐下,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难题。
因地施策 发展优势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尤其对于易地搬迁群众来说,更是他们“稳得住、能致富”的基础。
剑阁县普安镇水池村安置点地处山梁,因地制宜种植了柑橘、石榴、冬枣,漫山遍野郁郁葱葱。
“水池村依托石洞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安置点附近成功引进砂糖橘、软籽石榴、冬枣等水果产业。”水池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安平介绍说,“产业进园,不仅解决了安置点居民就业增收问题,还能发展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目前,水池村已发展近3000多亩水果产业,园区常年需要100多人固定务工。水池村集中安置点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资产入股收益分红等方式,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广元市以整市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引领,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集聚区,统筹推进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村级特色示范园、户办增收自强园“三园”建设。全市已建成的129个现代农业园区对515个集中安置点实现全覆盖带动,新建或巩固提升安置点所在村村园103个,有效带动2万余户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占搬迁总户数的60.6%。
同时,广元市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搬迁户将原居住地的林地、土地、宅基地等通过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进行流转、股份合作、反包倒租。在安置点周边建立企业“分工厂”“振兴车间”,采取“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搬迁户”模式,进行“固定分红”“二次分红”,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全市已有2597个经营主体持续发挥联农带农作用,覆盖70%以上搬迁群众。
创新模式 提升服务能力
在青川县青坪村安置点广场上,“中国梦”“一片感恩叶携手奔康路”几个大字引人注目,时刻激励着当地群众感恩奋进。
“‘一片感恩叶’指的是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为帮助青坪村脱贫而捐赠的1500万株‘白叶一号’白茶苗。”在村茶史馆,青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强文琴介绍说,青坪村因茶致富,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茶史馆能让更多百姓了解青坪村发展历程,激发活力和动力,增强凝聚力。
据强文琴介绍,在村党支部带领下,青坪村创新推出“2+5+1”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新建茶史馆、家风馆,成立政策宣讲队、村容村貌整治队、排忧解难互助队、文化活动联谊队、促和维稳服务队“自治五队”。同时,设立道德积分超市,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感恩教育等活动,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群众归属感。
针对安置点“一点多组、一点多村”等现象,广元市探索创新“三方联动”构建治理网络,全面推行“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联动治理模式;针对搬迁群众从山区到集中社区、从独门独院到楼上楼下、从不同乡和不同村到同一安置点后生活习惯的改变,以“熟人社区”建设为重点,开展感恩教育行动、移风易俗行动、魅力乡村行动、平安建设行动“四大行动”助深度融入,持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