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月圆夜 探深地 ——深地塔科1井石油人节日坚守岗位钻井正酣

2023-10-01 18:00:46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沙漠的中秋之夜,月亮格外明亮。

9月29日,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我国首口万米深井——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钻井施工现场,钻台上、循环池旁、钻监房中……不断穿梭着石油人忙碌的身影。

“把这口井打好,这辈子就没遗憾了!”

“钻井就是这样,作业现场离不开人,人员两班倒,不分白天黑夜,24小时不间断,一上平台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作为钻井队党支部书记更是如此,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时刻提醒班组人员注意安全。”连续驻井3个月之久的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公司120001钻井队书记王红杰说道。

夜幕下的深地塔科1井钻井正酣(王成凯 摄)

司钻房内,石油人紧盯各项参数和数据,操作着钻机,指引着钻头,“闻着”油味缓缓向地球深处挺进。在他们的努力下,设计井深11100米的深地塔科1井开钻4个月来,每天正以近70米的速度向深地挺进,安全高效钻至7856米井深。

8月至9月间,这口井正值灰岩地层段钻进关键期,该岩层结构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垮塌、井漏等问题,严重甚至会导致套管变形。探路万米可谓步步惊心。

从早上交接班一直到夜里11点,塔里木油田监督中心地质监督谭俊平一直在忙碌。他说:“井上有活时,哪顾得上是中秋还是除夕。”每年的中秋节,对于坚守一线的石油人来说,和平时的工作日没什么两样,唯有明月的阴晴圆缺,遥寄对亲人的思念。

“这可是咱们国家第一口万米深井,把这口井打好,这辈子就没遗憾了!”说着,他又拿起了对讲机……

“要让钻机经得起深地‘大考’,人的作风首先得过得硬”

5层楼高的钻台上,副司钻按动对讲机大小的遥控器,操纵自动化钻井系统的机械手灵活抓取钻杆,缓缓推入吊卡,稳稳拧紧丝扣,移至井口开始钻进,上提、卸扣、推、拉、下放一气呵成。

石油人忙碌在井场整备即将入井的钻工具(王成凯 摄).

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台盆区勘探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晏智航介绍:“这部中国石油集中攻坚、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配备了全套管柱自动化系统,就像一名训练有素的钻工一样,可独立完成起下钻等一系列工序。”

新时代,工艺更迭,技术进步了,以往三四名钻工“挤”钻台起下钻的脏、累、险成为了历史,但在晏智航看来,从前钻井人的精气神一直都“立”在这。他说:“要让钻机经得起深地‘大考’,人的作风首先得过得硬。”

塔里木油田技术人员基本天天都和宝石机械、西部钻探技术人员“泡”在一起,钻机磨合、人机磨合,他们把百余项钻机运维参数、操作流程一一进行优化完善,织密了钻机运行的底层防护网,确保钻机顶得住、开得稳、无故障。

在该井在二开固井下套管作业期间,这台全球首部12000米特深井钻机尽显“入地”实力——创下我国大尺寸套管下入最深、套管下入吨位最大等多项纪录,给人稳稳的“安全感”。

“每一米进尺都是对工程保障能力的检验、对瓶颈技术难题的攻关”

井场的另一边,钻井工程监督正一根根地检查着即将入井的钻铤、套管等钻工具。10月2日,这口井就要开始第三次下套管固井作业了,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一场难打的硬仗。

石油人对钻井平台装备进行搬挪,为三开下套管工作做好准备(王成凯 摄)

这仗有多硬?塔里木油田监督中心钻井总监闵鹏说:“要昼夜不停地把700多根近600吨重的钢管首尾相连,安全送到井底,面临着裸眼井段长、井漏阻卡风险高、大钩载荷重、施工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等一系列难题,对技术和操作水平都是考验。”

在看不见、摸不着的超深层,他们为每套层系、每个井段都“量身定做”了相应钻工具组合和工程技术对策。“可以说,在这口井打的每一米进尺,都是一次对工程保障能力的检验、对瓶颈技术难题的攻关。”闵鹏坦言。

钻井队营房距离井场只有六七百米,但这几天闵鹏吃住都在井上。直到晚上同事送来月饼,他这才回过神来,给家里拨去电话:“丫头,中秋节快乐……”他声音不大,可情意满满。

地质和工程人员一同查看井底取出的岩屑(王成凯摄).

钻头下潜、进尺延伸。当钻井重任遇上中秋佳节,深地塔科1井上200多名石油人都做出了和闵鹏一样的选择,义无反顾坚守在一线。

(中国改革报 记者 李振峰  通讯员 王成凯报道)

[责任编辑:李振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