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中国石刻之乡”“中国柠檬之乡”,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如何尽显千年古城的文化之美,安岳正全力以赴写好新时代“答卷”。自2022年2月确定为第三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单位以来,安岳狠抓“五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持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服务方式智能化转型,多维拓展文化宣传推广阵地,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设施覆盖全域化
县城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演艺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非遗展示体验馆、安岳石刻艺术主题馆、安岳竹编工艺馆,其中文化馆、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图书藏量135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40万册,人均图书藏量1.83册。
乡镇(街道)建成70个标准综合文化站,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配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阵地。
村(社区)建成553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配置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等。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县城“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快形成。
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
实施“大开放、大舞台、大赛事、大展览、大讲堂”五大文化工程,精心打造“我们的节日”“安柠石光·资足常乐”“非遗六进”“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巡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积极培塑“安柠石光·岳读越美”全民阅读品牌;定期举办“普州大讲堂”讲座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常年排演大型实景舞台剧《千年普州》,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服务方式智能化
建立县、乡、村三级数字化服务网络。文化馆、图书馆建成集PC端、手机端、大屏端三端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建立线下多元数字化实体互动体验空间,引进朗读亭、智慧机器人、智能书法台、VR全息视频椅、舞蹈互动、戏曲学习体验等数字化设备。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设备,实现总馆与分馆图书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不断健全数字服务项目,提升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宣传推广常态化
构建纸、网、移、微、博、视“六位一体”的媒体宣传矩阵,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推出“早安安岳”“开讲安岳”等文化宣传品牌,形成“全县动员、全域发力、全民推广、全力创建”的浓厚氛围。
以“中国网”“中新社”“四川文旅厅”“文旅安岳”等平台为依托,推出“众口说文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安岳这样闹元宵》《唤醒文化记忆共促民族团结》等公共文化服务系列短视频,设计开发全景数字石刻艺术馆和三维文化数字展,全力打造文旅核心IP,“安岳石刻唐代斗拱窟檐”进入文化热搜第一。
文化人才队伍专业化
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高素质文化旅游干部队伍,引进艺术、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专业人才30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7名。
在省、市关心下,成立全省首个石窟研究院,设立安岳县文旅产业发展中心和安岳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强化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县图书馆、文化馆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均超80%,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充实干部队伍,全县553个村(社区)均配备1名以上文化管理人员。(中国改革报四川记者站 唐元龙 摄影:吴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