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镇长团是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地方与全国高校院所科技、产业、人才交流合作的工作机制。南京市自2010年设团以来,已累计接收14批、99个团、967名成员。这支研究生以上学历达80%、博士学位超五成的“精兵强将”,持续推动自身科教资源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为南京科技人才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抢抓新机遇
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参与民用无人机相关活动50余场,对接无人机科技招商活动20余场,全程参与无人机产业3年行动规划方案设计……这是第十五批浦口团团员徐鹤到岗以来,为浦口区无人机产业发展所做的工作中的一部分,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收获、是奋斗,更是“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精神的体现。近年来,南京市浦口区在无人机产业领域积极探索,目前已集聚相关企业近40家,涵盖研发设计、运营服务、行业应用等多个环节。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份“无人机发展养成计划”。连续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浦口连续派出4任团长,相继促成浦口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推动无人机研究院、江苏国创复材研究院等20余家创新平台落地,成立南京长空科技有限公司;助力浦口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江苏唯一一个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实验基地,显著增强浦口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效应。
作为“南京南部中心”,溧水区毗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第十三、十四批溧水团团长顾顺清敏锐地察觉到临空经济产业链的优势,发挥后方资源优势,对接商务、海关等相关部门和协会,组织跨境电商一系列活动,着力打造溧水跨境电商品牌。与投资额超17亿元的苏豪纺织集团总部项目和跨境电商项目达成合作,苏豪泓瑞进出口公司申报的“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货物在南京海关顺利通关,成为溧水区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第一单,为江苏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新金融强势崛起,事关南京城市能级提升,也是我省不容忽视的未来增长极。发展新金融,江北新区的目标就是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而这一份沉甸甸的担子,第十二批江北新区团责无旁贷接了过来。以“新金融=金融+技术+产业”,大力创新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和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等新金融业态和机制。通过知识产权评估、融资,逐步完善体系建设,引入毅达资本100亿元产业基金,成功落户江苏银行江北新区中心支行和自贸云服务创新中心、紫金财险江北新区中心支公司(创新中心)、紫金农商行自贸区支行等3家金融机构,助推江北新区成长为南京的“新金融中心”。
当好领头雁
推动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基础研究实力不够强。数学则是基础研究中的基础,拥有强大的数学学科,才能有力推动“卡脖子”问题解决和科技创新发展。吴婷是第十二批江宁团团员,来自南京大学数学系的她,牵头成立了南京市第一家基于基础学科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南数数据运筹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MARS数据科学平台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平台,集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竞赛、数据科学人才培养、大数据项目管理、大数据技术交易等功能为一体,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关键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在南京市省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下派部署会上,市领导对团员们殷殷嘱托:要想方设法攻关“卡脖子”难题,围绕国家和省级列出的“卡脖子”技术清单,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南京市科技镇长团里面,像吴婷这样拥有“勇闯‘无人区’、攻克‘卡脖子’”雄心的团员还有许多,他们立志当好科技创新领头雁,向“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
一肩挑两担
深化校地全面务实合作
2020年8月,南京大学选派王丽娟作为鼓楼团团长,旨在以校地融合为突破口,促进资源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补链强链、多链衔接,推动名城名校全方位深度融合。她聚焦鼓楼区“全域创新”目标,为校地双方搭桥梁建纽带,建立南大——鼓楼校地常态化对接协调机制,推动完成南京大学苏浙运动场地下停车场建设;助力“环南大硅巷”建设跑出加速度,开展周边环境试点更新,推动倍格硅巷、江苏科技大厦硅巷等超2万平方米科创载体投入使用,累计引进超百家科技企业和南大校友企业。
202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管理办公室主任朱许君加入六合团,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南航国际创新港在六合落地生根。引入单忠德院士、吴启晖教授等院士专家领衔的一批重大项目,对接包括力学及智能制造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应用力学中心等4家重大创新平台,共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航天装备复合材料构件应用技术、空间增材制造等联合实验室,以及民用飞机虚拟维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等6项产业化项目。截至目前,南航国际创新港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人,科研人员百余人,孵化创新平台9个,签订技术服务合同6项,金额超5亿元,为南京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再添“科技翅膀”。
脚上沾泥土
科技富农助力乡村振兴
第十二批高淳团团员任乾,是江苏水产界有点名气的“螃蟹教授”。“水产养殖是高淳的特色富民产业,主要以中华绒螯蟹养殖为主,这和我的专业密切相关,能去一线工作真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2019年7月,任乾满怀热情奔赴高淳。围绕螃蟹产业发展,任乾经常加班加点,无论晴天还是下雨,总能看到他奔波在高淳大大小小蟹塘间的身影。通过和养殖户谈心交流,细致分析高淳螃蟹产业现状和养殖过程中的困难和瓶颈,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养殖户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他还结合江苏省科技厅现代农业重点项目的研究,推动高淳螃蟹产业绿色养殖。
“部落之吻”“红色弹珠”“老虎罗宾娜”……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外沙村的百合基地,游客总是被这些有着奇异名称的百合花所震撼。种下这些百合花的人,叫滕年军,他是第十一、十二批栖霞团团员,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滕年军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先后建成包括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级百合种质圃、国内最大的百合种质资源圃等一批科研平台,百合产业规模近400亩,平均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周边上百名农民就业。他培育出的“一种百合、两种价值”功能性百合新品种在北京、山东等地推广示范,牵头举办的多届百合节,吸引数十万名游客参观游览,显著提升了八卦洲百合在全国的知名度。
百合娇艳绽放美不胜收,月季又来增彩添香!2022年8月,同为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刘金义接过滕年军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围绕八卦洲“城市中心花园”的发展定位,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举办首届八卦洲月季展。集中展出了500个品种、20000余株月季花,吸引游客超过2万人次,让月季成为八卦洲乡村休闲旅游的新名片,推动月季产业在栖霞区落地发展。依托月季展,他积极推动南京农业大学与八卦洲街道签订合同,共同打造八卦洲月季专类园,为乡村振兴又添新功。
栽好梧桐树
打造人才集聚强大磁场
“没想到青年双创大赛有这么大的规模,不仅给我提供了技术交流的平台,还为我对接了高水平的创业导师。”2022年3月,即将从海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的丁维(化名),通过互联网得知第五届江苏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即将举办的消息。在外深造多年、师从学术大咖的他,在脑神经研究领域已经小有成就。“从创业政策,到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再到实地参观,我详细了解了南京的创业环境。最让我惊喜的是,为了让我创业少走弯路,大赛还专门为我对接‘创业导师’,真的是将我‘扶上马’,又温馨地‘送了一程’。”赛后,丁维有感于南京优厚的创业政策与温情服务,与两位海外留学博士合伙,在南京注册成立生物技术公司,成功得到国内知名天使投资人的2000万元资金支持。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南京市科技镇长团筑就“双创”之巢,引来一批批“金凤凰”。自2018年4月起,由南京市委人才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京市科技镇长团承办的江苏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共吸引6900多个项目、1万多名参赛选手,入围复赛的项目估值高达305亿元。300余位省、市高层次人才以及企业家作为“特聘导师”,依据产业方向与选手结成师徒,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成186个优质项目落户,获得投融资金额超15亿元,带动就业累计近1.4万人,为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科技人才支撑。
人才选择城市,城市选择人才,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很多人才选择留下来打拼,除了关注当地的政策,更看重的是这座城市的温情。13年来,南京市科技镇长团累计走访4.1万余家企业,热情服务、对接资源,促成校地、校企签订3700余份合作协议,合同总额近400亿元,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
用才、惜才、爱才,南京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人才这一关键变量。日前出炉的《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到“十四五”末,南京全市GDP总量超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以上。为深入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南京市围绕“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建立产业强市工作组织体系。“南京市第十六批科技镇长团将从按区域设团改为以产业链设团,聚焦产业升级、‘卡脖子’关键技术、校地合作、乡村振兴、引才聚才等方面,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南京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道。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人才则是大国博弈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并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具体部署。十三载春华秋实,新一批南京市科技镇长团已整装待发,他们将从前辈手中接过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接力棒”,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为南京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贡献更多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