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中国改革报看广西,广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防城港市防城区首创咸酸田“海水稻+禾虫+鱼蟹”综合种养模式 打造乡村振兴滨海田园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2023-08-30 12:28:26 来源:改革网 钟诗霖

改革网广西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防城区始终把“产业富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培育滨海特色产业,在全区首创咸酸田 “海水稻+禾虫+鱼蟹”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地多用,一水双收”,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滨海田园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基地,让绿色成为产业兴旺的最靓底色。


充分改造利用近海咸酸甜,首创“水稻+禾虫+鱼蟹”综合种养模式

防城区积极探索农村经济振兴新型发展模式,依托近海地域条件,充分利用我市面积较大且丢荒严重的盐碱田,引种耐盐碱能力强的水稻品种,进行“海水稻+禾虫+鱼蟹”综合种养,实现一种收两造以上,降低水稻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并混养鱼虾蟹,进一步扩展完善种养产业链条,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水稻为禾虫提供腐烂的水稻茎叶作为天然饵料,禾虫提供养分作为优质的有机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水稻品质和禾虫产量均得到提高,该种养模式既能打造高端绿色稻米品牌和高端优质蛋白禾虫产品,又能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防城区茅岭镇累计投苗总面积达到20亩,技术辐射服务50亩,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共赢。


深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综合种养选育迭代升级

防城区茅岭镇岽军村历来有种植耐盐稻的传统,海红米毛禾品种是茅岭镇原生品种,亩产250斤左右,产量低,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为解决产量低的问题,特邀请“海稻之父”陈日胜、禾虫专家陈兴汉等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海水稻、禾虫产量大幅提升。2022年成功种植150亩海水稻,亩产湿谷900斤左右,跟原来海红米毛禾品种产量相比,增长率277%,成功投放两批禾虫幼苗总计约340万尾,预计亩产约200斤至500斤,按市价估算,禾虫的亩产值约3万元左右,约有60万元的利润。同时,进一步加强培训指导,积极协调市区农业农村局专家、市区科协技术员、科技特派员到现场技术培训16余次,惠及200余人次。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一方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村委会把撂荒的耕地集中,整合流转承包给企业经营户,建立综合种养基地,实现种养的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促进荒田复耕。目前,防城区茅岭镇流转土地600多亩用于种植海水稻,形成300多亩规模化“水稻+禾虫+鱼蟹”种养示范基地,33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年收益17余万元。另一方面,实行“村委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由村委会牵头,通过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茅岭镇岽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八姑种养专业合作,通过合作社将一家一户联结起来,改变过去每家每户分散单干的生产方式,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采收,提升种养效率和质量,将村民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者的利益连接起来,共同参与到集体化、规模化经营中,带动当地63户78名群众参与种植、养殖、就业,人均年增收1400元,抱团奔向致富路。


打造“海红米”品牌,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

以防城区茅岭镇岽军村为核心,建立“茅岭海红米”海水稻种植产业园区,盘活中央扶持资金80余万元在岽军村建立茅岭镇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形成“生产—收割一烘干一储存一销售”一体化功能的生产销售车间,推动海水稻产业由原材料至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采用“线上直播带货+线下推广”形式,进一步宣传推广产品、扩宽销售渠道,由广西桂芙人公司研发的海红米米粉、海红米糊、海红米蛋挞等一系列产品,成功投放市场,进入华联、南城、沃尔玛等多家超市、糕点企业,红米平均每斤售价从4元提升到8元,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打响“茅岭海红米”特色品牌。(钟诗霖)

 

[责任编辑:龚成钰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