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优机制激发共治活力 强穿透催生善治效能

2023-08-11 09:12:27 来源:中国改革报 

——成都市新都区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观察(三)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 何子蕊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新都区作为四川省成都市人口第一大区,常住人口达169万,不仅存在着人群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等共性问题,更面临着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等城市治理的现实挑战。

为回答好“大城善治”的时代课题,新都区紧紧围绕国家赋予成都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使命任务,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精细治理为基础、以发展赋能为目标,注重系统集成和末端见效,走出了一条具有新都特色的城乡社区现代化治理之路。

从“体制改革”到“体系重塑”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到社区治理全过程、细化为温暖城乡和浸润民生的务实行动,将党的‘战斗堡垒’建立在社区第一线,聚焦‘头雁领航’、着力‘群雁齐飞’,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有效破解了城乡社区‘九龙治水’的弊端。”新都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介绍,为做实做优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动力主轴,新都区把分散在20多个部门的职能、资源、政策、资金统筹起来,纵向夯实“三级党组织(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的治理链条,实现“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格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变“条块分割”为“纵向联通”;横向以区域化党建联盟为依托,强化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形成不同治理资源的叠加效应,打通城乡社区治理“最后一米”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新都区理顺并重塑治理体系,推动实现将党建组织“联”起来、党建力量“聚”起来、党建资源“用”起来,分类探索出不同类型小区的精细化治理“新都模式”。比如,在以大丰街道红湖公园城为例的商住小区,探索出“五步工作法”,实现由“一地鸡毛”到“同心宜居”转变;以桂湖街道为例的老旧小区,探索“五小工作法”,使老小区焕发出新活力;以斑竹园街道廖家湾社区为例的安置小区,探索出“一呼四应”治理新模式,打通治理“微循环”;城乡接合部小区,探索“五微共治”工作路径,推动居民从治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尤其是,2022年,新都区针对“问题小区”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创新建立村(社区)、镇(街道)、区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和“一小区一清单一方案”,开展普通问题社区快办、疑难问题部门联办、重大问题区级统办,累计投入资金2028.33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13个问题小区退出61个。今年,新都区再次梳理80个问题小区,并为其中12个需重点整治问题小区匹配“1名导师+1个社工机构+N名物业社工”,在活动破冰、能人挖掘、小区营造、纠纷调解、信托物业导入等方面提供更丰富、更多元、更专业服务。

目前,新都区8481个“微网实格”可以撑起“3小时内全网动员”,应急事件发生时可以迅速集结起18类响应力量,确保178类城市治理响应事件第一时间分派到人、落实到位。新都区桂湖街道桂东社区“留拆改增优”党建引领有机更新治理模式已推动建设85个老旧院落成为“善治社区”。

在探索小区分类精细化治理基础上,新都区还总结提炼了一套涵盖“治理机制、小区党建、物业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等9个大类17个小类的“居民小区治理工具包”,为小区善治提供看到就能懂、拿着就能用的操作指引,让社区服务变得更加可感可及。

从“一元管治”到“多元共治”

大丰街道是新都区也是城北人口第一镇,毗邻金牛区、郫都区,外来人口比例高达83%,人员构成复杂、群众诉求多样、社会治理难度较大,同时快递站点多、外卖商家多、从业人员多。基于此,新都区以大丰街道为试点,探索“丰行侠”模式,集结美团、中通等6家配送企业建立党建联盟,发动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构建起一张“移动互联”的精细化治理网络。

目前,“丰行侠”队伍已壮大到2000余人,反馈城市安全隐患、公共设施损坏、涉黄涉毒等各类社会问题、线索2600多条,协助处置率达100%。这一模式不仅让群众对从事快递外卖配送的职业群体有了新的认知,也激发了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自觉,提升了他们城市居住的幸福感、获得感。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对于城市治理的需求也逐渐由“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场景营造不够美、物业服务不专业、文娱活动太单调……针对居民这些个性化诉求,今年4月以来,新都区以“居民点单、社区统单、顾问竞单、社会评单”模式搭建了“社区顾问家”平台,发动高校师生、专家学者、乡贤能人、市场主体等资源进入社区,陪伴式参与社区共治共管共建,以微网格为单元、以智力共享、技能共享、服务共享为目标,助力基层治理“能量满格”。

今年6月20日,“丰饶原野诗意清濛——纪念艾芜诞辰119周年读书会暨清濛文旅走廊发布仪式”举行,新都区清流镇和彭州市濛阳街道跨界缔结“盟约”,标志着全国首个以文旅为撬动的两地共建、资源共享、多元合作的开放合作模式正式开启,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李后强,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等多位文化学者受聘为新都区“社区文化顾问”……

“这是新都创新多元共治,推动社区共建共享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新都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平台作用,吸引治理、设计、音乐、美术、文化、心理等领域个人和团队,为社区提供更丰富、更多元、更专业的‘顾问’服务。

据悉,新都区“社区顾问家”平台发布3个月间,已有多位“社区顾问”点亮社区:大丰街道的“微光抚心”幸福家庭提升计划,招募专业“心理健康顾问”进网入格,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特殊人群心理辅导等服务;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主任、高级工程师曾晓阳作为“设计顾问”走进桂湖街道金洲半岛小区,专业赋能小区微更新。

城市治理本质上是政府权力运行到基层社会的延伸,绝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应该是集聚各方力量的“大合唱”。在“丰行侠”和“社区顾问家”示范模式启发下,新都区还打造了“香愿”志愿服务超市,创塑了“未来社工”“仁和场妈妈”“杨柳刀客”等社区服务品牌,探索出“一盟一长一社企”机制(自治联盟+院落长+社区社会企业),打通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渠道,激活了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集聚效应”。

从“粗放治理”到“精细智治”

城市如人,设施改造、停车难、老龄化等痛点难点,时刻考量着这个“有机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当前,成都城乡社区治理进入了深水区、社治3.0版本,对于像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讲,“智能+韧性”将成为城市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突破口”。在智慧蓉城大背景下,科技作为城市治理的“新变量”,如何精细化依托微网实格,以“智治”实现更好的资源链接,推动城市治理更精细、更聪明、更可持续,至关重要。

近年来,新都区坚持改革创新、系统集成推进社区发展治理的实践取向,坚持“数字+科技”赋能社区发展治理的方法取向,依托“智慧蓉城”整体架构,以“智治”为抓手,整合多部门数据信息资源,探索场景式智慧治理机制,健全社区主题基础数据库动态更新、综合应用、开放共享管理使用机制,推动微网实格治理和智慧治理融合赋能,探索出一条聚焦城市末梢的智慧治理之路。

聚焦社区减负增效,打造“简政通”智慧应用场景,以“数据跑路”代替“居民跑路”,变“至少跑5次”为“只用跑1次”,每月为基层减少报表14张,节约工作时长15小时;开发“暖‘新’人”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小程序,接入“大联动·微治理”智慧中心,实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反馈问题”的全流程线上治理模式;打造善治小区智慧应用场景,建立“小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和红黄蓝预警机制,实时跟踪小区问题处理进度,拓宽居民参与小区治理渠道,推进矛盾问题源头化解。

通过一系列智慧应用场景和功能打造,新都区正在努力推动城市治理进入一个正向循环:通过打破系统间“数据鸿沟”推动部门协同,以部门协同挖掘更多智慧应用场景,提供更精细、便捷的民生服务,最后这些场景又会实现海量数据的沉淀反哺,以此循环往复最终推动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可持续提速。

从“治理有感”到“发展可及”

城市的有机更新与迭代发展是城市治理的永恒课题,群众的需求与期待是城市服务场景营造和治理手段进化的目标。近年来,新都区坚持回归人本逻辑、生活导向,以一个个微观场景重新定义社区迭代更新,让群众在更加便捷的服务中感受城市的进步与温暖。

在便民服务方面,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规划,优化社区三级服务载体集聚功能,聚焦“一老一小”及特殊群体需求,活化利用社区各类闲置空间,集成提供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食堂等基本公共服务。组织社区退休老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等,开展“社区萌想家”“青童计划”“安心托”等活动,做优社区公益托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法律服务、群众服务进小区,依托小区架空层、单元门入口等“微空间”开展“微改造”,打造邻里交互、邻里议事空间,延伸社区服务网。

在场景营造方面,以社区为单元开展环境整治和空间美化,开展“遇见最美阳台”暨“遇见最美社区花园”活动,利用百个城市“金角银边”推动社区运动角、社区音乐厅、社区书屋等文体设施建设,每年实施“社区微更新”项目15个,加快塑造可坐社区、社区美空间、社区绿道、社区花园、最美阳台等特色景观……

红莲一朵千秋艳,金桂满城万里香。新都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路径之变,为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新都这座“善治”之城必将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