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多亏了大龙溪大桥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如今大伙在汛期出行更安全方便了。”望着这座宽敞美丽、承载希望与梦想的入村大桥,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盘古乡小澎村村民们喜上眉梢。
近年来,沅陵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围绕农民能就业、群众得受益、社会增活力等目标,改善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抓基础设施,让群众安心
近年来,该县共争取以工代赈项目71个,投入资金1443万元,建设新(改)建修复乡村公路建设31公里,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解决6200人出行问题,灌溉稻田2100亩,受益人口达11000人。
按照有关新农村建设和连片扶贫开发要求,该县积极争取资金用于6个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其中,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总投资2947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2605万元,加快了全县连片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该县紧紧围绕让农民就近务工、家门口就业的目标,通过以工代赈完善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渠道,取得喜人成效。2019年来,项目涉及群众务工人数984人,发放劳务报酬570万元。
抓项目监管,让群众放心
在项目建设期间,该县始终遵循“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的原则,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全程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等程序,对申报、计划下达、开工、竣工、劳务报酬发放等全程公示,确保了监管与建设同步,实现闭环管理。
为确保项目监管能够落实落细,该县健全以工代赈项目常态化监管巡查机制、定期调度机制、重点督导机制、问题通报机制、跟踪问效机制,设置了举报电话,举报信箱,不定期通过视频通话等调度项目序时进度,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过程结果结合。
同时,该县加强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定期对专项资金执行、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包装储备、项目申报入库等情况开展绩效考核,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各乡镇后续项目争取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对入库项目质量高、项目推进有力、专项资金执行快、实现环境效益好的项目乡镇进行重点倾斜。
抓产业发展,让群众暖心
该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以点带面,以小做大”的作用,把以工代赈项目作为撬动其它资金的杠杆,通过以工代赈资金吸引社会资本、产业扶持资金和其他资金投入,整合多方力量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该县在官庄镇界亭驿村小辰龙关贫困片区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彻底改善了当地679户2645人的出行环境,有力助推当地茶旅融合迈出大步伐。
该县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新模式。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壮大发展,农村群众山、田、林等资源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转变。借助务工收益、土地入股、产业分红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以工代赈小投入大收益的社会目标。实施凉水井镇岩板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工代赈资金105万元,企业投资1200万元,打造岩板铺旅游建设项目,25人务工,务工收入32.4元,人均增收1.29万元,企业年产增收230万元,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5.2万元。
该县还以以工代赈项目为基础,实现项目孵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拉动旅游产业,促进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太安社区建设的“微菜园”项目,分给135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每家30平方米的菜园,解决“无菜地、吃菜难”的问题,增加了搬迁户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还引进湖南华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红缨子高梁和冬麦,为湖南沅陵大曲酒业有限公司提供原材料,全县到2025年建设生态原料基地达20万亩,解决3000余人就业,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230人。(曾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