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规划引领 创新驱动 内涵发展 努力办好每一所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2023-07-10 09:46:45 来源:改革网 

规划引领  创新驱动  内涵发展

努力办好每一所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座谈会交流发言材料

南京市建邺区

(2023年4月14日丹阳市)


吕司长,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南京市建邺区。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结合建邺的实践做法谈几点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数字报告】建邺位于南京主城区,西临长江、东依秦淮河,从金陵老城视角看称作“河西”;区域面积81.75平方公里,街道6个、社区60个,目前常住人口53.43万人(七普数据),为南京市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区。2002年南京市新一轮区划调整,建邺“跳出”老城、“进军”河西,历经20年不懈奋斗,河西新城从一片河漫滩涂开发成长为南京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和“城市客厅”,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250.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16.1元。与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客厅”交相辉映的是优质、均衡、普惠、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区初中15所,初中生10546人,教职工1245人;小学28所,小学生28052人,教职工2489人(含九年制2所、十二年制1所、完全中学1所);全区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100%全覆盖,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42.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中达标率达100%、居全市第一;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监测中连续六年名列全省前茅、蝉联全市第一,实现省级以上各类教育创建评估“大满贯”。

【教育理念】人民群众期待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从“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要求。区划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一直把区域教育优先优质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民生幸福的基础保障,锚定现代化教育名区建设总目标,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谋篇布局、内涵建设上下足功夫,切实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一抓到底,着力打造名校云集、名师荟萃、百花齐放、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教育新格局。新城宜居宜业,教育幸福乐享。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办学,追求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践行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家校协同,努力办好每一所、成就每一个、惠及每一家,通过办学品牌集聚、教育人才优先、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品质提升,引领全区各类教育步入高位均衡、优质普惠发展的“快车道”,不断增强城市中心投资、置业和高新企业、人才进驻的吸引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新城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社会的教育满意度、美誉度,也让建邺教育成为现代化新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

【主要做法】近年来,对照区(县)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考核指标引领,我区坚持以评促建,持续推进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规划完善、设施一流、品牌集聚、高位均衡、人本和谐”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局面。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以“规划建设+机制保障”引领优质均衡新蓝图。一是加强工作组织,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部门联动、有序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结合区域实际,系统统筹谋划。区域按70万人口、159个基础教育设施明确空间布点,近10年来新区教育规划全面落实,新校建设规模达50万平方米,总投入80亿元以上。三是完善经费保障,夯实发展基础,全区生均一般公共财政预算等教育事业费支出做到逐年只增不减。四是完善督导体系,实现以督促改,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督导体系健全,实现对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100%全覆盖。

(二)以“管评分离+放权赋能”提升学校办学积极性。一是完善办学绩效综合评价。2018年,在全省率先晋级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构建以“适合的教育”为理念的学校发展评价标准,深度支持高水平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引领学校绿色发展。二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完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机制,从强化“督”的功能逐步转向“导”的功能,积极探索责任区挂牌督导与学区制管理有效融合。三是坚持开门办学,家校社企携手办好教育。新成立家长学校总校、家教指导中心和“陶老师工作站建邺分站”等,定期开展教育向人民汇报、教育嘉年华、教育服务“五进”活动,新设立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慈善基金1000万元,重点关注“双减”背景下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启动实施“5+1”助学助教公益项目。

(三)以“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探索资源整合新路径。一是以学区制管理推动校际“抱团发展”。按照地域就近、施教区相对一致原则组建大学区,实现“共享教育资源、中小有机衔接、学区联盟教研、学校社区联动”。二是以集团化办学推动名校“集聚孵化”。以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名校为核心组建七大教育集团,涵盖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并按照“相对就近、规模适度、有序进退”原则,编制全区集团化办学规划导引,将新开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协同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同时,鼓励集团学校凝练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教育模式,形成集团内学校特色错位发展格局。三是深化“区管校聘”推动教育资源动态均衡。按照“规范总量、优化结构、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动态调整”原则,通过跨校任课和转岗培训等方式,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进行统筹调配,提高校际骨干师资配备均衡度。

(四)以“特色化课程+数字化转型”实现教育教学高水平。一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建邺区家长学校教学研究室”,一批学校晋级“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精品项目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等。二是着力打造智慧校园。发挥建邺数字产业集聚优势,全面推进“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100%覆盖、100%创建为省市智慧校园。三是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全省义务教育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中,建邺区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率、优秀率位居省市前列。自2008年起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第三方家长满意度调查,从最新的(2022年)调查结果看,教育普及度达100%、满意度达85%以上、公平度达94%以上,其中社会与学生家长满意度达88.16%。

【发展展望】在肯定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建邺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全面提升,校级差异系数有待进一步缩小。下一步,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为契机,在教育部、省厅和市局全面指导下,瞄准更高标杆,聚合更高能力,倾力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高地。

一是强化统筹联动。强化协同配合,瞄准建设高位均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名区总目标,持之以恒统筹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优化资源共享。深化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从重点打造向高位均衡、从完善布局向内涵发展的蜕变。

三是深耕内涵建设。落实“双减”,持续推进基于优秀教学成果、内涵建设、课程改革等“项目+”的“强校工程”,切实做到校内增质、校外减负,全面提升每一所学校办学综合实力。

四是助力师生成长。完善优秀教师梯队成长新机制和基于“互联网+”的跨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加快形成教师共同体专业发展的建邺方案,打造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建邺样本。

谢谢!


附件(供参考):

一、近年来建邺教育主要荣誉

二、人民网2022年11月2日

20年,南京这个区从教育洼地迈向“优质均衡”

三、凤凰新闻2023年4月7日

南京建邺:“教育名区”怎么建?

四、江苏教育参考2022年第4期

南京建邺:优质均衡发展的“破立”之道


【建邺教育主要荣誉】近年来,区域内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在各级各类创建评估中实现“大满贯”,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全国教师智能研修平台试点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首批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首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进区、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和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省首批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示范区、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区。国家总督学顾问、原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教授评价说,建邺区基础教育是南京基础教育、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创新性发展的真实写照,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


人民网2022年11月2日

20年,南京这个区从教育洼地迈向“优质均衡”

2002年,南京行政区划作出调整,建邺区退出老城,进军河西。20年来,伴随河西新城发展成为最能代表南京现代化、国际化形象的“城市客厅”,当地居民最关心的教育也走出了一条由弱变强、从有到优的高质均衡发展之路。

回首当初,在建邺区任教的特级教师仅有1人,“还是退休返聘的”。建邺区教育局局长吴坤明曾说,他们那时仅有半个省级特级教师。这看起来既是调侃,却又是曾经的现实。

正像吴坤明所说,要想有好的教育,需要靠时间去经营。春华秋实,硕果飘香,建邺区在基础教育领域获得的荣誉不一而足。今年4月,2022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公布,建邺区榜上有名。

2002年以来,新成立的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等一批学校已成为高品质教育的代表

“引培并举”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提起南京主城区,教育强似乎是一个固有标签。对于既是主城又是新区的建邺而言,没有先天优势,唯有后发追赶。

让教育内涵品质提升,教师队伍起着决定性力量。2002年底,建邺决定聚集优质资源,以期教育品牌集聚孵化,让新城区充分放大名师、名校效应。

“想要将‘洼地’改造为‘高原’,首先要做的是形成‘高峰’。2005年,南师附中新城初中创办,区里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教育资源。当这个未来教育的‘基准线’树立起来后,建邺开始强化区域统筹,实行资源共享,大力推进质量均衡。”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峰说。

事实上,新城区作为“一张白纸”,又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政策、硬件、师资、管理、品牌在建邺实现了良好的化学反应,也逐渐吸引了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

2019年,姜玉梅参加了省内两地的教师编制考试,在关注到建邺区为青年教师提供保障性公寓后,即选择到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任教。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姜玉梅愈发坚定当初的选择。“通过师徒结对,我在校内有两名‘传道授业’的师父。教导处主任王焱从班级管理、家校沟通方面给我建议,特级教师谢云霞则从教学素养方面为我提供帮助。”

姜玉梅举例,初为人师,学生们对她出的应用题例题不是很“感冒”,师父谢云霞建议她尝试让数学贴近生活,比如结合核酸统计来设计题目情境,让孩子们在实际问题中培养数感能力。一语点破别别窍,姜玉梅受益匪浅。

“引培并举”多重发力之下,目前建邺区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实现了100%全覆盖,江苏省特级教师为29人、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72人、市优秀青年教师150人、市名校长5人、市斯霞奖获得者9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达42.9%。

孩子转学后成绩有了较大进步,今年9月,姜坤琴向老师们送上锦旗。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两年前,建邺高新区在南京率先推出“四点半课堂”,为园区企业职工提供子女放学后的托管服务。去年暑假开始,建邺特色教育服务平台“四点半课堂”服务升级,推出了暑期托管班。

今年,这个班直接办进了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校园里,学校成立专班,指定骨干教师全程参与项目,研究定制了专项课程。这让小米有品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公共事务负责人李梦雨松了一口气,解决了她无人带娃的烦恼。

近年来,随着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等校逐渐崭露头角,建邺教育的优质均衡的特质愈加凸显。马峰坦言,一个地方高水平办好几所学校容易做到,可优质均衡办好每一所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有效遏制“择校热”,并非易事。

如今,“办好每一所,惠及每一个”的理念在当地教育系统已成普遍共识。据了解,建邺区现已形成包括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中华中学、致远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在内的五大品牌和七大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涵盖了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单就南师附中新城教育集团来看,集团内各分校沿黄山路依次排开,优质教育资源惠及片区10万人口。

听说家门口的学校口碑不错,姜坤琴两年前搬回了升龙天汇小区,儿子也转到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就读。“集团内学校优势互补,推动资源扩容增量、研修共享增值、课程共建增彩,教育资源均衡化初见成效。”校长祝瑞松介绍,从2017年开办至今,学校平均每年会有50多名学生转入,类似情况在全市并不多见。

从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等“国字号”荣誉,到江苏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首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进区、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在吴坤明看来,抓住优质均衡,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


凤凰新闻2023年4月7日

南京建邺:“教育名区”怎么建?

新建邺,兴教育。

2023年,南京市建邺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深化现代化教育名区建设,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将比较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胜势。

过去一年,建邺教育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发展答卷: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监测中连续六年蝉联全省前列、全市第一;接受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能督导考评连续四年蝉联第一;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中达标率100%,位列全市第一;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在省级以上各类教育创建评估中实现“大满贯”。

荣光之下,建邺教育名区的根基更强、底气更足。在“现代金融”和“数字经济”之外,“教育名区”正成为建邺区另一张宜居幸福乐享新城的亮丽名片。

二十年磨剑,“洼地”变“高原”。

2002年,南京市进行区划调整,建邺退出老城,进军河西,成为南京河西新城的主体。彼时,在建邺区任教的特级教师仅有1人。没有先天优势的建邺教育,唯有后发追赶。

“聚集优质资源”,是建邺教育的成长密码。早在2002年底,建邺区举力调动名师、名校资源,为未来教育树起“基准线”。在“引培并举”多重发力之下,教师队伍成长的内生动力也被全面激活。

目前,建邺全区中小学100%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办幼儿园100%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全区现有省级特级教师29人、市优秀青年教师150人、市名校长5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42.9%。在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项中,建邺区获奖比例及级别属南京市最高。

建邺区优质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正吸引全国优质师资进驻。在2022年建邺区新招聘的262名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超过30%,优质的师资力量进一步激活了建邺教育的“一池春水”。

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建邺区还通过与南京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南师附中、中华中学合作办学,构建起“五大品牌”七大优质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全域覆盖,进一步筑高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基。

以教育品牌促名校集聚孵化,正在持续释放优学优育的能量,荣誉可鉴上述成效。截至目前,区级以上文明校园建成率100%,全区中考连续16年超市平均分,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在江苏省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排名中,建邺区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和优良率位列南京市第一。

既要筑高教育平台,也要惠及每一位学生,建邺区为高耸的教育天平不断加码。

为落实教育惠民资助政策,建邺区全年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约760余万元,惠及近7万人次;发放学前一年免费补助1527万元,惠及5092人次;发放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费用约320万元,惠及1800人次。

“在家门口上学就很好”

建邺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高位均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教育名区,着力以公平、优质、多样化的教育惠及每一个家庭、成就每一名学生,不断提升新城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美誉度。

20年厚积的政策、师资、品牌优势,正逐步将建邺的愿景变成现实。

从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等“国字号”荣誉,到江苏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建邺区在教育领域获得的荣誉不一而足。在此般成绩下,“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就很好”成为很多建邺居民的共识。

作为一个开发建设仅20个年头的新城区,建邺区在谋篇布局、内涵建设上下足功夫,逐步成长为教育领域一匹驰骋的“黑马”,实现了教育“洼地”到“高原”的蝶变。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胡金波教授曾评价说,建邺区基础教育是南京基础教育、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创新性发展的真实写照,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

于建邺区而言,办好人民满意的高品质教育,使命光荣,责无旁贷。二十年厚积,让建邺教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个高位均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教育名区呼之欲出。


江苏教育参考2022年第4期

南京建邺:优质均衡发展的“破立”之道

人民群众期待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从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的跨越,这就使得基础教育要率先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但消弭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和校际差异的“藩篱”,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路在何方?

南京市建邺区是一座新城区,早在2015年通过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考核验收,2016年荣膺“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称号,2017年成为全省首批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示范区,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中达标率100%,连续六年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监测中得分蝉联全市第一、全省前茅,2019年全面启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国家督学、省政协副主席胡金波评价说:建邺区基础教育是南京基础教育、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创新性发展的真实写照、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

求发展,必有破立。一个从基础教育“谷底”的新区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高地”,南京建邺的“破立”之道是什么?

不破不立,学区制管理助推校际“抱团发展”

唯有打破,才能新立。实现校际均衡发展从何破局?破,就是要打破校际“资源壁垒”,打破“单兵作战”旧局,创立校际“共建共享”新规,营造出义务教育学校“抱团发展”的新格局。

2014年伊始,建邺区全面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先后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学区制管理工作办法》《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行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办法》《“新优质初中”创建项目推进计划》等,完成了顶层设计。学区制管理按照地域就近、施教区相对一致的原则,以片区内初中校为龙头并担任学区长,若干小学就近“抱团”,在全区组建起十一个大学区、五个研训联盟,涵盖了全区近40所义务教育学校,旨在促进校际资源共享、协同共生发展。实施学区制的核心是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路径是“共享教育资源、中小有机衔接、学区联盟教研、学校社区联动”。为确保学区制管理落地生根,建邺区全面构建“两会四制”运行机制,即学区教育议事委员会、学区校长联席会和首席教师制、盟区教研制、督学责任制、学区考核制。各学区长负责日常衔接,通过“两会”密切学区内中小学校长之间、学区与社区之间的协作;责任督学有机整合督学责任区与学区、研训盟区之间的关系,衔接好学区教育议事委员会,实现优势互补、盘活资源;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精心策划,开展有效教研,实现首席教师组织盟区教研与研训员区级教研之间的错位互补;区教育局负责统筹推进,化解矛盾,实现学区制管理与集团化办学“双轮驱动”。

建邺区创新实施学区制管理以来,学区学校、研训联盟以共建共享和发展“一盘棋”为导向,携手突破各自“小圈圈”,主动融入“大圈圈”,科学统筹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搭建校际、家校、社区互动共建新平台、新机制,通过抱团、协同、共生,扬长补短,造峰抬谷,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进而带动校际协同发展,全区中高考成绩连年攀高,实现了教育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数量与质量、均衡与优质的统一。

先破后立,集团化办学让名校成为“孵化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优质均衡发展是在资源均衡的基础上,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其中均衡是前提,核心是优质。如若没有优质资源的“高峰”乃至“高原”,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获得感、满意度就是空谈。

建邺区从一所名校办学的“高峰”逐步壮大为一批集团校的“高原”,破,就是要破新城区名校资源稀缺的“短板”和“劣势”;立,就是要立名校集团化办学之“格局”和“优势”,通过集团化让名校成为优质均衡办学的“孵化器”,促进区域内优质名校从“聚变”到“裂变”。

区划调整伊始,建邺区就着力破解名校资源稀缺的“短板”“劣势”,先后引进了一批名校资源,高起点开办了南师附中新城初中、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中华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分校、致远外国语小学等一批名校的同时,通过“集团化办学”形式不断放大名校资源,输出名校的管理资源、课程文化和品牌,在全区逐步壮大形成名校群、名校集团群。填谷造峰,孵化新生,建邺区优质教育资源新高地应运而“立”。

2016年,建邺区正式组建起南师附中新城教育集团、中华中学教育集团、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教育集团和南京致远教育集团,涵盖18所中小学,覆盖全区近70%的学区生。2021年出台《建邺区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办法》,高质量打造中华、致远、南师附中新城、南师附中邺城、南外河西、金中河西、金中江岛七大教育集团,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

2017年,《建邺区教育地图》在全省县域内首个编制完成,区域内151个基础教育设施明确空间布点,标志着建邺基础教育规划布局全面完成和与规划居住人口相匹配的教育配套用地全面落实,形成了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目前,全区中小学100%达到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区域内每1.8万人配置1所小学、每3.93万人配置1所初中。2017年建邺区首批创建为省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示范区,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周界监控模式被列为全市校园安监工程项目的样板。建邺区敢破敢立,善破巧立,让优质均衡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破中有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100%“全覆盖”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2018年2月6日,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县名单,建邺区榜上有名。2022年4月20,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22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全国135个创建县(市、区、旗)入围,建邺区榜上有名。本次江苏省5家市、区晋级,建邺区是南京市唯一晋级的区县。

实行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是国家教育治理和教育督导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对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深化和完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破解了规范办学的监管难题,架立起一座家校沟通的立交桥。

建邺区早在2014年就率先启动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首批聘任责任督学18人,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创新督导方式,实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100%全覆盖,初步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新体系。目前,全区聘任的专兼职督学达48人,初步形成专业、年龄、层级结构合理,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管理型与专家型结合的发展模式。2017年成立建邺区第二届教育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其中有国家督学3人、省督学6人、市督学7人,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4人,特聘教育专家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现代教育名区建设献计献策并开展全方位指导。

建邺区全面深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建设,推动教育督导工作规范、科学、创新、高效发展。责任督学在中小学挂牌亮相,依法依规入校督导,能够及时发现、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2016起,责任督学结合12345热线集中反映的小学下午放学时间偏早问题,建议实施小学生弹性离校,目前全区28所小学共为6000多名学生提供延时放学的“课后服务”,得到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督委办先后十三次委托民调机构对中小学家长开展办学满意度调查并反馈督查,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满意度、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建邺区由教育督委办牵头积极参与省级以上各类教育评估创建,实现省级以上各类教育创建评估荣誉“大满贯”。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成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器、改善教育生态环境的稳定器、学校规范办学的保护器,有力保障和促进了地方教育改革发展。

巧破善立,骨干名师常态流动盘活“一盘棋”

上善若水。实现义务教育校际教师均衡流动,共享骨干名师资源,其意义不亚于实施“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当且仅当校际师资、课程、管理资源实现均衡化常态化流动,才能真正打通优质均衡发展的“任督二脉”。

巧破,是建邺区巧妙破解骨干名师的校际壁垒;善立,是建邺区创新实施骨干名师常态化流动新机制,着力盘活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一盘棋”。

2013年以来,建邺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建邺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区域流动实施办法》,按照“促进发展、强化合作、总量控制、刚柔有序”流动原则,创造性地实施发展型流动、结构型流动、支教型流动、特色型流动,对骨干名师和工作6年以上的教师实施校际均衡流动。目前,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师生比、骨干教师比、高一层次学历教师比以及各校教师结构、教师培养经费投入等重要指标保持良好的均衡,教师流动及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流动比例均超过15%,实现通过教师流动带动教育均衡和教师成长的双丰收。

为了激励和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建邺区按照“成长激励、名师引领、校本研训、梯队培养”建设策略,全面实施名师引领工程、教师岗位成才计划和春笋行动。通过外引内聘在全区中小学100%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新创设“合格教师、种子教师、能手教师、领衔教师、卓越教师”等教师专业发展能级认定制度,实施五个星级的班主任资质认定,覆盖率达100%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专家指导委员会、校长联席会、督学责任制、首席教师制、名师工作室、兼职(特聘)研训员制等多措并举,有效提升了区域教研、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师资均衡流动和教师专业成长,一批校本课程正式出版并在全省推广,区域内骨干教师的比例在全市领先。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破立”之道,归根结底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品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育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茆同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