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盛夏将至,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龙潭镇的崇山峻岭间,一条3.5米宽的双坪村产业路明亮整洁,来此“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幅“村在景中留,人在画中游”的最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做小工赚了9千多元,环境美了,出行也方便多了。”村民石群辉高兴地说。据介绍,通过实施双坪村产业路以工代赈项目,共为群众发放劳务报酬38.61万元,带动就业人口42人,就业技能培训39人次。
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塔林瑶族文化村寨项目建设得又快又好。这里四周群山环绕,处处弥漫着瑶族浓郁风情,俨然成了沙洲红色景区的后花园。
塔林瑶族文化村寨。陈敏捷摄
“家门口务工挣钱,生活开心日子甜”。通过积极投工投劳,出工130天便获得2.34万元报酬,这令村民江小路格外开心:“不仅解决与妻儿分居两地的问题,还不耽误发展其他产业,一举多得。”
“群众动手实施项目,扮靓家园,通过家门口务工增收,热情似火干劲足。”汝城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党委书记陈和宾说,通过实施群众务工组织实、劳务报酬发放实、全过程监管实的“三实”模式,助力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
汝城县以塔林瑶族文化村赈济模式创新拓展工程为样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21915人,开展技能培训9352人次,发放劳务报酬2亿余元,带动走出了一条以工代赈促群众受益、助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我们的工资按月准时发放,并且还有三天的假”。近日,怀化市麻阳县谭家寨楠木桥村片区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务工人员陈五毛高兴地表示。
如何将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到位?麻阳县坚持“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的思路,成立村级劳动服务公司,采取“双向”选择和易地搬迁安置户、脱贫群众和其他农村低收入户“三优先”方式,以村聚集闲置劳动力组成劳务工程队,建立统一承接以工代赈项目的机制,让”零时工”向“长期工”转变。据悉,谭家寨乡楠木桥村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共创造就业性岗位75个,支付劳动报酬达200多万元。
近年来,湖南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在带动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增效明显,火热铺开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2022年,湖南省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6174个(含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总投资129.17亿元,带动群众就业人数14.06万人,向群众发放劳务报酬27.21亿元,就业技能培训12.92万人,有效激发了务工群众就业积极性,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实践证明,以工代赈是惠及民生的重要保障政策,能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眼下,湖南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正加速落地,助力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
“要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发挥良好效果,就必须保障项目的优质性和实施的畅通性。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力推动项目落地生效,进一步发挥以工代‘赈’的作用。”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曾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