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发展纪实
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
中国改革报四川记者站 何广丙
4月26日,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四川成都开幕。这是两大论坛首次合并开幕,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城市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同赴蓉城,共话公园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规模创历史新高,令世界瞩目。
“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圆桌会
城市是心灵栖居的港湾,也是逐梦未来的空间。探寻宜居宜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一直是推动社会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世界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为我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高质量转型擘画出“路线图”和“施工表”。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成都考察时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自此,成都拉开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序幕。5年多时间,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市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创新激活力,把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主引擎,一步步解题、答卷,蹚出一条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
破题答卷,探寻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密码”
“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宜居城市专题工作组授牌仪式
开门见绿、开窗见景,以绿兴城、向绿而兴,如今的成都,正在徐徐展开一幅“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公园城市画卷。近年来,以探寻城市转型新路径为指引,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进程中,成都市始终孜孜以求不遗余力,交出了“绿色突围”的新时代答卷。5年来,成都市累计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新增绿地面积11500余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5%、5年增加1.4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5%,累计建成天府艺术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百个公园”示范工程项目110个。
“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合,朝着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快步疾行。”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介绍,为系统谋划、科学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2022年5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标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编制出台《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清单化+责任制”推动示范区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功能平台、重大改革试点、重大政策行动。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在本次论坛开幕式上,《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报告(2022年)》对外发布,分享公园城市建设的“成都经验”。
为加速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型成势,近年来,成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让绿色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在公园城市建设迈步起势方面,成都对标三部委联合印发的示范区总体方案,从生态、生活、生产、治理四个维度编制出台五年行动计划,提出27个方面建设重点任务、69项具体工作举措,编制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等10部专项规划、33项技术导则,构建“4-26-113”示范区建设三级指标体系,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获批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化综合试点;以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为导向,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谋划布局24个先行示范片区,策划包装重点片区项目集群841个,引领带动示范区建设整体成势。
在城园相融格局加快塑造方面,成都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大力实施“五绿润城”行动和“百个公园”示范性工程,水、岸、城一体推进岷江沱江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建设,加快呈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形态;新增城市绿地1845公顷,天府绿道累计建成6158公里,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线贯通,保护修复川西林盘1005个,打造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10个,“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化方面,成都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培育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居全国城市第5位,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推动能源供给和消费低碳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5%。“十三五”期间,成都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累计降低14.24%、21%,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
此外,在论坛上,《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2)》《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及指标体系》《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和优秀案例》《天府绿道白皮书》《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价值评估》《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总体规划方案及机会清单》等重要成果相继发布。这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出炉,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路径,贡献了“成都智慧”,树立了“成都样板”。
共建共享,为“一带一路”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闭幕式
4月26日,作为论坛的分论坛,“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圆桌会如火如荼地召开。来自联合国人居署、宜可城东亚秘书处、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等单位以及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代表出席了论坛,共话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共商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对策,共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未来。
“继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永久落地成都后,在本次论坛开幕式上,‘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宜居城市专题工作组再次牵手成都。这些展示城市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的重要国际平台,必将为探讨城市转型总结更多经验、提供更多实例。”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作为“一带一路”城市联盟宜居工作组牵头城市,成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城市联盟实体化进程,积极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网络平台,切实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了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自2017年起,“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已在成都市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联合国人居署签署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计划》合作协议。此次论坛的举办,是夯实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居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计划》的重要成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正式发布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成都宣言》,宣言倡议:构建包容开放的城市发展环境、践行绿色低碳的城市理念、完善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治理的共享与创新。论坛同时发布了首批五个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包括四川省成都市、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四川省阆中市、贵州省荔波县、吉林省长白山池北区。正如出席论坛的联合国人居署相关负责人所说:“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应该不断利用中国的这些经验,分析中国的成功例子,研究怎么样不断改进改善。”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展示中国经验的重要机遇。
“4年来,在各联盟合作机构和成都等城市的大力支持下,城市联盟克服疫情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说。
据介绍,为更好发挥城市国际合作在促进“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作用,联盟合作机构一方面成立了联盟框架下首个由城市牵头设立的专题工作组——成都宜居城市专题工作组,围绕高品质宜居城市建设,推动以项目为基础的务实合作;另一方面搭建了中外城市可持续发展交流对话平台,立足城市发展需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组织了一系列圆桌会、专家研讨会、能力建设等相关活动,发布凝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意愿的绿色城镇化共识,并按年度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与联盟合作机构形成多项研究成果。
“作为国家重要的组成细胞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方,城市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空间,最大限度整合城市层面的政府、企业、智库等社会各界力量,凝聚可持续发展共识,推动务实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根基。”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经过多年发展,“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文件,为推动全球伙伴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治理赋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成都方案”
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闭幕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成都市围绕这一部署,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模式,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2年,成都成为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近年来,面对日益增长的经营主体,成都市成立了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智慧蓉城建设领导小组,一方面,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府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为抓手,精准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驱动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治理能力升级,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
“为适应发展新常态、切实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成都整合全市30余个市级部门、106张报表、1013个数据字段采集需求,实现报表数据一端采集、一次采集、动态更新、多方互用。”成都市网络理政办党组书记、主任冯秀富说,为构建公园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近年来,成都市发力“地上1座城、地下13条轨道交通、云端上超过6.5万个5G基站”的“三座城”,推动3115个政府信息系统飞速运转,上云企业突破10万家,643类35亿条数据实时汇聚、交互共享;依托市域物联感知中心,建设“城市感知一张网”,日均处置日常事件6万余件,累计处置多跨协同事件2000余件、突发事件1300余件,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域”。
为提升公园城市公共服务效能,打造智慧蓉城应用场景,成都把很多应用场景通过实验室进行验证,通过“一地创新、全市互用”机制快速上架推广。去年,成都在国办对全国重点城市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测评中位列第一方阵。
为推动营商环境更优化,成都市着力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全天候服务、拓展全地域服务,打造12345亲清在线亲商助企服务品牌,创新集成12345助企热线、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四大服务平台,切实减少基层信息手工填报、重复填报、多重填报等负担,聚力打通政企服务“最后一米”。
此外,在本次论坛上,成都正式发布2022年度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十大最佳实践案例和20个优秀案例。案例评选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坚持以人民的获得感、满意度为标尺,聚焦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构建了基于创新性、示范性、影响力和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方法路径等10项指标评价体系。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将把案例评选活动作为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抓手长期开展,持续总结各领域先行探索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每年评选一批典型案例,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推进示范区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力争为公园城市建设带来更多“成都启示”、贡献更多“成都力量”。(本文配图由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