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建设美丽乡村的审美思考

2023-04-22 19:02:45 来源:改革网 刘畅 郭妍芯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美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美丽乡村建设中离不开美学的引领。那么,美丽乡村建设与审美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美的原则与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随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提出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提高,大众思想开始出现审美化的趋势,美丽中国起点和基础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重在建设,更要突出美丽,这就将美学元素推上了政治高地,当前将审美韵味、文化品位引入乡村建设之中,是建设美丽乡村、续写美丽中国新篇章的重要举措。

产业美:共享惠农成果

产业美,乡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打造美丽乡村不仅可以展示民俗文化、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田园,也是发掘乡村价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正步入“最美丽”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性的节点,发展美丽乡村品牌经营,加强此类产业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的支撑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美丽乡村品牌的目的,是寻回即将失落的特色,将审美要素有序嵌入到乡村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美丽乡村“赋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和内生动力,以期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美学变现。可以说抓住美丽乡村品牌和产业的建设,就是抓住美学经济的命脉。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绿色发展、品牌发展,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实施“特”“优”战略,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各地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一手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一手抓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既展现了乡土文化风情,让乡村多元价值多向彰显,也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增添了更多精彩。审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灵魂,缺乏了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就是空中楼阁,即便依靠政府的扶持,暂时建起了“豪华”的硬件,农民收入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基础设施无钱养护,美丽乡村终会沦为昙花一现的“镜花水”。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审美融入乡村产业之中,以“互联网+”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开发独具乡村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多重转化增值,促进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动力,持续带动乡村各方面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步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实践美:行动创造自我

实践美是美丽乡村之根。人是实践动物,离开人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根本无所谓美。村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主体,也是受益群体。村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是乡村中一个个具体的人,最终目的是培养农民以审美的视角去对待社会、他人、自身及自然,提高主体审美素养,打造精神高地,增进乡村文化自信。村民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对象,并从中发现并体验美,进而产生美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但当前因为交通、经济、产业等各方面滞后,多数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与城镇间差距逐渐拉大的同时,村民的文化认同度也在降低,审美素养亦亟待提高。因此,真正做到实践美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厚实乡村文化底蕴,指导村民因地制宜对本村的历史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等进行艺术化改造,美化乡村特色建筑和公共空间,将文化艺术与乡村生产生活融合,打造本地乡村文化品牌,彰显“一村一品”的艺术特色。

村民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的必要途径。当前若不着重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审美素养,营造适宜于乡村社会发展要求的伦理秩序环境,乡村便不可避免地衰落,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也就无从谈美丽乡村的建设。基于此,乡村要大力培养村民感受、欣赏、珍惜自然艺术中的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素养,促进其健康的审美观念的树立,从而培养造就出个性和谐、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队伍此外,应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村民发挥自身创造才能,鼓励村民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培育村民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艺术的热爱,使其以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来对待社会、对待生活,自觉地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推动乡村“面子”“里子”统筹发展,推进乡风文明软实力的提升。

生态美:适宜人居之地

生态美是美丽乡村之本。“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增强乡村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是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当前,一方面,受“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也在逐渐消退,而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业的人气暴涨也间接反映出人们对清新空气、干净水源以及自然生态的热切追求,表明要打造真正美丽的、长久的“美丽乡村”,必须与自然友好相处,平等对待而非对立。美丽乡村是整洁、文明、高雅的乡村,当前美丽乡村亟需从“环境美”向“价值美”转变,因此,乡村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把生态学理念和美学理论深度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综合利用各种审美元素,以美的意识、美的精神和美的行为串联起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特色产业,强调文化内容建构中审美性、伦理性、公共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构建乡村审美场域,开展绿道建设、风貌整治、院落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景观环境,真正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社会美:合和致远之乡

社会美是美丽乡村之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于乡村而言,村容村貌是外在形象,而乡风民俗、村规民约等则是内在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村民对“美好道德生活”的需求尤为迫切,更好满足村民对“美好道德生活”的需要逐渐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追求,因此美丽乡村建设需从“外在美”向“内在美”深化,即要注重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的内在之美而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因此要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意见,考虑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保证每个村民都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新型干群关系,制定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道德生活”的需要,为村民“内在美”的建设提供道德支持。

乡村是我国现代化奋斗征程中的广阔场域,当前我国乡村普遍存在“小而散”的难题,美丽乡村建设应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导控,通过村庄分级分类、划分乡村发展单元、明确村庄建设梯次,实现村际协同、破域连珠而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的多元合作是乡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以其他社会组织为辅助,有领导、有分工、有配合、有支援地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体系。与此同时,强化农民主体意识,积极倡导农民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培养和发掘农民的创造潜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实现村与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真正建成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丽乡村。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重在建设,更要突出美丽。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在新形势下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美学在物质空间中综合体现出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正弥补着现今乡村建设中的不足。在爱和美的召唤下,发挥美学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让美学的魅力深度感染每一个人,助推“自然、和谐、朴实”的理想乡村的建成。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畅、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郭妍芯)


[责任编辑:茆同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