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思考

2023-04-22 19:03:27 来源:改革网 羊笛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引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共同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放眼实际,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占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乡村而言,同样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基础竞争力和农民市场竞争力不足、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影响着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是我们探究发展路径中的重中之重。

一、改善农村环境,规划生态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说明“美丽乡村”的构建是以其自然价值的存在为基础的,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环境的整治和优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人居环境的改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乡村振兴的成色与质量,不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举措,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与乡村生态肌理的构建相一致,注意观察村落周边建筑风貌和自然山水环境,避免出现村庄无序建设,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现实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各地各部门要尊重乡村现状,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典型案例有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陆巷村,在村落的环境改造上,陆巷村立足当下,保留江南特色,采用先保护、后开发的模式,打造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让寄托着古人千载悠思的村墟篱落留住乡愁,绘就了农村大美生活图景。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农民始终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提高村民对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培养个体的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同时要重视起常态化治理,确保整治成效的可持续性,配备农村人居环境监测网络系统,为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打下的坚实基础。

二、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稳定增收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与乡村振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丽乡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府和党建的引领下,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整治,多地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增加乡村的经济收入,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并促进乡村经济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乡村建设还应重视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聚焦文旅新业态、新热点,不断配套设施和服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利用村内的闲置资源开发“民宿”“农家乐”等多种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魅力,以此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美丽经济的蝶变,走上共富之路。

湖南省浏阳市小河乡在缺乏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情况下,依托“红色资源”“绿色生态”“客家民俗”让全村真正吃上了“旅游饭”。在村内的新河画室里,每天都有二十余名农民画师进行创作,画作销售额高达2000万以上,真正做到了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在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先后获评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2021年,浏阳市陆续建成275个美丽宜居村庄,推动一域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续美、生态美向发展美转变,让美丽乡村焕发“美丽经济”新活力。

以生态经济带动乡村发展,以生态优势带动产业优势,注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真正让人民群众在践行“两山”理念中获得“生态红利”。打造更具“人情趣味”“烟火气息”“自然和谐”“特色发展”的美丽新乡村。

三、坚持思想引领,培育乡风文明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除了注重乡村环境的改善,还要创造更多精神文明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适应农民的文化需求,关注文化之美的挖掘,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构建文化符号,使其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得以体现,增强文化同心力和集体认同感。

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乡村在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修葺建设乡风文明墙,树立道德标杆,通过宣传引导,强化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以舆论压力促进乡风文明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文化墙”是展现乡风文明的窗口,因此,乡村要充分利用自身文化特色,以乡风文明文化墙扮靓美丽乡村,传递文明乡风;或以“一村一品”的模式打造独有的乡村记忆,开办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宣传活动,传递交流典型的乡土文化。

有“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美誉的开弦弓村有的放矢地盘活了当地文化资源,共创文化大美。该村利用费孝通先生独具一格的IP,发扬先生“美美与共”理念,在避免文旅同质化的同时,将名气转化为文化动力,通过建设费孝通博物馆、文化礼堂等措施,挖掘村庄文化底蕴,创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类似的案例枚不胜举,如南京西埂莲乡,通过打造“莲文化馆”向游客展示莲文化的魅力,顺应现有景区肌理、梳理莲文化脉络,以党建引领廉洁文化,突出放大乡村所持有的文化底蕴,对乡土文化的复苏和大众审美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要因地制宜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美的建设,以文铸魂,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乡村凝聚力,于潜移默化中传递新时代文明向善正能量,为进一步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四、坚持三治融合,完善治理体系

和美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在治理过程中要考虑到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提高乡村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如浙江省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依托“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用高尚道德砥砺淬炼、用优良家风陶冶熏陶,将村民自治、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相结合,形成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治理新模式此外,鉴于乡村“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治理方式应该将现代治理理念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发挥农村传统治理资源的作用。如,江苏省盱眙县的陡山村在治理模式上,打破了原有的党支部设置形式,深化落实“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结合网格支部设置重新划分村内党小组、推行党员联户制度等措施。将工作细分落实到网格员身上,发挥熟人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员群众干事的管理热情持续高涨,充分激发了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的内生动力。

乡村社会在不断变化,乡村治理的步履也不能停滞。在探索的过程中,村庄要借助智慧化手段赋能高质量治理,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乡村产业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以激发村民参与、合作为先决条件,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事关人民福祉、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面推进,当前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在基层实践中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因此乡村应该抓住时代机遇,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整合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等优势资源,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引领乡村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发展成果惠及农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在文化建设上,保护和传承当地乡风文明,积极打造本土文化标杆。同时,乡村治理要紧跟社会发展大局,形成“以自治激发动能、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的治理格局,推动乡村走出一条产业、文化、治理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羊笛)



[责任编辑:茆同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