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基层是治理的最末梢,也是服务的最前沿。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
秦淮区在全省较早推行“两赋两强”集成改革,由区委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组织部长具体分管。自2019年承办全省集成改革现场会以来,8大类274项行政处罚权限和城市管理、市场监管2支执法力量同步下沉街道,从改革伊始的不解和抵触,到欢迎赋权赋能不断推进改革,涌现了一批典型案例。以红花街道为例,街道位于南部新城核心区,区域面积12.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近年来,街道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考核连续9年位居全区街道组第一,先后获得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2022年,街道获评全省推进基层三整合改革工作先进单位,代表南京在全省作经验交流。
一、街道基层治理改革的主要做法
改革伊始,红花街道“摸着石头过河”,将社会治理向末梢延伸,推行“三进三全”行动。即:综合执法进工地、管项目,进小区、管物业,进街巷、管商户,实现全领域覆盖、全科式执法、全方位服务。
(一)从工地到小区、街巷,采取“三步走”策略,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实现全领域覆盖。首先,将最急迫的工地管理作为综合执法的练兵场。街道辖区内有在建工地90余处,为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占秦淮区的半数以上,且多属市管工地,南部新城管委会没有执法权限,行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执法力量,属地监管责任重大。街道召开在建项目综合监管大会,43个项目负责人签署在建项目管理告知书和承诺书,有效打破“进门难”困局。依托46项工地领域下沉权限,梳理工地场景下的综合查验清单,引入第三方专业巡查团队和无人机智慧巡航,及时发现偷排污水、未佩戴安全绳等隐蔽性较强的问题。先行探索形成了一套工地管理模式,发现并解决问题6600余次,工地领域共办理一般程序案件150多起,包含重大案件100多起,有效遏制了安全生产、城市管理、排水排污等各类隐患。其次,将最难管的小区物业作为综合执法的检验场。召开综合执法进小区暨物业管理提质增效大会,创立了街道占40%、社区占30%、居民占30%的433物业评价机制,先后有27名物业经理获得表彰和现金奖励。针对居民反映强烈却拒不退出的物业,街道在约谈、警告基础上,运用消防等执法赋权,倒逼多个小区物业自行退出,并引进区属国企物业。综合执法进小区后,物业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第三,将最棘手的街巷管理作为综合执法的新战场。以街道接手南部新城道路为例,据测算需要增加100多名协管员,街道以“屯兵街面”为主抓手,落实全区域日常巡查。街道与央企合作,招聘了30名全科网格员(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占队伍总数60%以上),严格落实屯兵街面常态机制,采用现有执法人员和临聘全科网格员编组巡查方式,重点按照“五管一督促”(“五管”为停车秩序、路面整洁、流动摊贩、违建搭棚、工单核查等五项管理服务。“一督促”为督促文明创建。)内容抓好管理。以区街考核为基准,结合日常检查,核定奖励标准,逐步改变了协管员靠加班费,街道负担沉重的现状。
(二)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清单化查处,信息化辅助,全面推行“全科式执法”。街道正式执法队员仅33人,与大体量的执法工作相比捉襟见肘。一是合署办公。2019年街道改造了办公场所,所有执法人员一体化办公。同时,依托区部门力量开展业务培训,实施轮岗和交叉执法,打造全科执法队伍。二是合力执法。将街道分为3个片区,实现“一次上门,全面体检,全科执法”。梳理了城管、安全、食品等多领域的查验标准,编制出清单,包含在建项目113项、居民小区32项、沿街商户124项。编制一套全科执法文书,实现清单化、规范化执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针对执法力量不足的情况,开发了红花综合监管微信公众号,以数据多跑路代替执法队员和执法对象多跑腿,有效解决了线索繁多和执法资源之间的矛盾,实现巡查、整改、处罚的全过程留痕和效能提升。三是合理考评。将办案率、办案质量和片区管理水平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对执法突出的人员在评先评优和提拔晋升时优先考虑,街道执法局共有19人考核为优秀,比例全街道最高,8人晋升职务职级。
(三)着眼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刚柔并济,审慎包容,精细落实“全方位服务”。街道始终秉持执法即服务的理念,融服务于执法之中,构建起“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新模式。一方面致力于提升群众获得感。项目建设对周边群众影响较大,我们通过监管推动项目反哺,鼓励项目出资实施小区“微更新”,新增了机动车停车位和充电桩,小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百米之遥的明都变电站建设,没有一个居民打12345,邻避设施建设经验全市推广。另一方面致力于提升企业满意度。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灵活使用约谈和责令改正等处理方式,推广轻微处罚免罚和首次违法慎罚制度。某企业科研大楼的产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通过执法,为企业扫清了规划、建设等流程障碍,今年该企业一季度就纳税近三千万元。几年来共减免营商主体罚款700多万元,协助签订招商引资合同7亿元,引进区街税源5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二、街道基层治理改革的几点思考
回顾过去两年的改革历程,红花街道办理各类案件2093件,包含简易程序案件1608起,一般程序案件485起,案均值从813元到2759元,处罚总额550万元,解决了诸多以往“看不见无从管”“看得见管不了”的问题,有效遏制了问题隐患。同时从各方争取募集资金2000余万元,除必要的管理支出外,全部用于民生。做到了“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汇聚改革合力。“三整合”改革是基层治理枢纽的重要抓手,之所以能在改革上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街道工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硬件建设到改革措施的创新,工委坚持每季度调度,办事处每周例会研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并积极争取省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从而凝聚形成强大的引领力和推动力。
第二,坚持实用原则,不搞人海战术,也不搞重金打造。事实证明,“盆景式”改革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基层治理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街道实际出发,在人员、资金投入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挖潜,解决整体力量、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注重实用,避免“花拳绣腿”式的招数,所有经验做法力求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分步实施。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流程再造和利益重组,既拖不得、更急不得。要强化系统思维,既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调配各类资源,又要大胆实践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摸不到石头的就要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街道在基层治理改革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边干边改,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第四,坚持服务理念,让改革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从本质上说,审批和执法都是为了服务。在综合执法过程中,街道坚持将服务摆在首位,通过执法监管带动企业服务。在企业服务、街巷治理中,用心用情做好“店小二”,致力提高改革公信力、美誉度,进而在全街道形成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自我改革的氛围。
(作者: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峰)
编辑: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