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千年瓷都,湖南醴陵。作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醴陵陶瓷出口份额稳定在全国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作为能源消耗集聚产业,其能耗一度占醴陵规模企业能耗的60%~70%。
如何“碳”寻转型之路?2005年以来,醴陵市打出一套陶瓷产业节能减碳“组合拳”,从政策引导、氛围营造、资金扶持、创新驱动、目标倒逼机制建立等方面集聚发力,助力产业“绿色蝶变”,全力打造现代化“绿色瓷城”。
醴陵陶瓷自动化生产线。
打好节能政策组合拳
近年来,该市不断健全党委、政府陶瓷节能“双控”机制,全域实现了从入园审批、节能审查、环评批复、立项备案到事后监管的全流程动态式清单监管,重点用能单位华联瓷业、华鑫电瓷全部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出台产业突围“四个十条”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能效对标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首次获得湖南省、株洲市“两型企业”“绿色工厂”认定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及其微电网示范工程、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工业园区能源管理服务平台。放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为10余家陶瓷企业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4521万元,撬动企业投资4.964亿元用于节能技改。
推进新旧能源稳妥替代
该市实施“煤改气”工程,建成西气东输醴陵分输站,通气区内128家陶瓷企业燃煤窑炉改造成为燃气窑炉,年减少能耗30.5万吨标煤,年节约能源直接成本1.12亿元,综合节约燃料成本35-50%。
实施“电代气”工程,国家电网醴陵公司2017年以正阳精密陶瓷为首家试点单位,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截至2022年,全市电窑炉累计负荷超过600万千瓦时,占全部生产负荷的60%以上。
实施“绿电替代”工程,2021年成功入选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文家牌10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截至2022年,全市陶企建成、在建和拟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近60个。
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该市以技术创新驱动陶业节能,拥有株洲市级以上陶瓷创新中心26个,其中国家级中心2个、省级中心11个,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获评全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阳东磁电专利成果“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成套技术装备”关键技术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阳东磁电与阳东生物洁能在国内首创微波高温烧结技术,形成标杆企业培育的“醴陵经验”。
以试点示范培育节能标杆企业,华联瓷业、华鑫电瓷等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新世纪瓷业、银和瓷业等获评株洲市“两型企业”,阳东电瓷电气、新世纪陶瓷等企业节能降碳改造项目获国家专项支持,东方电瓷实施输变电综合节能技术改造系统工程项目被评为“湖南省节能减碳典型案例”。
以设备工艺升级加速绿色智造,2020年以来,近100家陶瓷生产企业累计投入近4亿元进行工艺和设备升级,引进安装近1100台(套)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90%以上陶企采用窑炉余热利用技术,综合节能率达到30%左右。比如玉祥瓷业的智能车间采用先进的等静压全自动成型生产工艺在湖南省内属首例。
以人才引培助力产业发展,作为湖南省唯一柔性引才试点县,先后认定23家单位柔性引才示范基地,累计引进专家162名,服务企业110家,形成了柔性引才的“醴陵样本”。比如,华联瓷业建立“华瓷学院”,引进以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钟放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刘智谋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端人才。
“双碳”背景下,醴陵节能有“数”。截至2022年,醴陵已实现陶瓷企业天然气管道覆盖率100%,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超过70%,全市陶企通过实施设备节能改造工程用电效率提高25%以上,30%左右企业已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超1000万千瓦时。2020年以来,陶瓷全产业链在保持产值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年能耗逐年降低,从2020年65.30万吨标煤下降到2022年56.81万吨标煤,全产业链能耗下降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