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湖南汝城县:以工“赈”奋人心 共建美好家园

2023-04-10 13:31:43 来源:改革网 

本网讯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快乐瑶族村塔林组距离沙洲村300米,有33户136人,全部为瑶族。该组位于滁水河畔,距离“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仅500米,青山绿水环绕,四季瓜果飘香,遍布奇石银杏,依托沙洲发展特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发挥文化优势,2022年,当地政府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将以工代赈工程与各级支持资金整合起来,建设塔林瑶族文化村基础设施项目,打造瑶族特色文化村寨。项目突出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把特色瑶族文化展示、绿色水果采摘体验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积极动员群众百姓参与建设,在短短的7个月就基本完成了项目建设内容,拆旧拆危800余平方米,无偿征地1300余平方米,完成水果产业园配套灌溉水渠1600米、机耕道2200米、排水沟2200米,改造村内入户巷道360米,铺设排水排污管道1.8公里,新建停车场800平方米,用最快的速度,建设完成老百姓都满意的工程。

工地学技能,家门口挣钱

遵循“能用人工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该项目从2022年8月开工建设,2023年2月完成建设内容,除少量技术岗位外,大量吸纳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期务工有68人,最多时有120余人,其中包括4户贫困户,4户易地搬迁户,累计已发放劳务报酬148万余元,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施工岗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建设的同时,先后对40余施工人员进行了技能培训,使当地村民学会了木工,泥水作业,水电作业等,不但让村民获得工资收益,更是掌握了一门就业的技能。55岁的村民江小路之前是长期外出务工的,与妻儿分居两地,在这次项目落地后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在项目建设中出工130余天,获得23400余元收入,谈到这儿江小路开心的说“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工作,收入不比外面低,项目老板人也很好,关心我们的生产安全,购置了施工安全帽、施工手套、防护网等防护用品,用的建筑材料也是保质保量,我们用得也很放心,毕竟是建设自己的家乡”。当地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务工获得报酬,增强了凝聚力,激发了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用地不要征收,拆旧不要补偿

用地不用征收,拆旧不要补偿,这是在乡村振兴项目中少有存在的,但在塔林瑶族文化村项目建设中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通过开展日访夜谈,乡村干部和施工方积极主动的上门串户了解群众真实需求听取项目建设意见,村民理事会及时的化解施工过程中的突发问题,营造了“一家亲”的项目建设局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村民在得知项目落地后非常的高兴,积极配合,并自愿的提出将牛栏、旧房、危房拆除用来修建文化广场,把空地让出来统一规划成菜园、花园、果园。共计拆除旧房、危房800余平方米,无偿征收用地1300余平方米。项目施工过程中,老百姓除了提供土地,还积极投工投劳,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项目落地前村民理事会就组织村民出工出力做好前期准备,累计达800余个工日,为迎接项目落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地老百姓还主动给工人师傅送鸡蛋、送热茶,关系十分融洽。

村庄变景区,村民变股东

通过项目的实施,原本杂乱无章、野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村庄,通过转移柴草垛、拆除旧猪圈、改造旧房屋,危房牛栏变文化广场、田埂变游步道、巷道变景点、荒田变水果采摘园。如今,再次走进塔林瑶族文化村,整齐划一的房屋、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宽敞平坦的通村路、干净有序的回收点,村容整洁、设施齐全、移步换景,令人心旷神怡。村里的耄耋老人不禁感叹:“我活着这么多年,想都不敢想有一天我们村子能变成景区,还能上电视。”

“塔林几十年的变化,都没有近几个月的变化大!”春节期间,回来过年的在外务工人员,都纷纷感叹塔林近期的巨大变化。部分年轻人纷纷表示有想法回乡创业,开展民宿和手工作坊等经营,开办农家乐、销售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创业,百姓脸上满溢着的是幸福感和获得感。春季花儿争先开放,夏秋硕果累累,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项目正式运营后火爆的人气将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无限商机。(陈凌霞)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