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疆肉苁蓉的“春天”来了

来源:新疆日报作者:曹华时间:2023-04-09

3月的新疆,处处透着春的气息。在这万物萌发的时节,肉苁蓉迎来了采收季。一棵棵粗壮的肉苁蓉和农民脸上的喜悦,是这个季节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春回大地的同时,一股科技的“春风”正在新疆肉苁蓉行业涌动。近期,新疆陆续启动多个肉苁蓉产业研发项目,涉及种植、加工、种质资源保育、智能机械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新疆将加快肉苁蓉产业化发展,让“沙漠人参”成为新疆又一富民产业。

肉苁蓉行业刮起“科研风”

“我们一定努力把项目干好,漂亮地完成研发任务。”3月4日,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刘永萍在“新疆肉苁蓉新产品研发与应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上充满信心地说。

这场项目启动会邀请到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新疆林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众多业内专家参加。项目计划用4年时间,开展肉苁蓉全产业链研究,解决当下制约新疆肉苁蓉产业发展的关键“卡脖子”问题。

“这个项目政府和企业联合投入经费达3500万元,支持力度非常大,反映出新疆对发展肉苁蓉产业的高度重视。”项目负责人刘永萍对记者说,目前已组建了70余人的研发团队,最终目标是补齐肉苁蓉深加工短板,拓展产业精深加工链条,实现新疆肉苁蓉价值最大化。

在稍早前的2月27日,“新疆肉苁蓉优良种质创新利用及绿色生产‘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吐鲁番市召开,该项目将对肉苁蓉及其寄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绿色有机稳产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与研究,为新疆肉苁蓉产业化发展打牢基础。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目前新疆肉苁蓉种子缺乏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对药材质量、产量影响很大。”项目主持单位新疆颂春维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说,今后几年,研发团队将从源头上为新疆肉苁蓉建立基因谱,建设种子库,为后期人工培育良种和种子标准化建设打好基础。同时,该项研究还将探索肉苁蓉绿色稳产的发展新模式,引导农户提升种植水平,生产出高质量的肉苁蓉。

肉苁蓉主要寄生在梭梭或红柳根部,每年春秋两季可采挖,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是传统名贵中药材。目前,肉苁蓉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有人工种植。2022年,新疆加大对肉苁蓉产业发展的科研支持力度,安排多个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任务专项,支持肉苁蓉种质资源保育、高效种植、机械化装备、新产品研发与应用、保健功能挖掘等。目前,各研发任务已陆续启动。

“新疆沙区面积广阔,具有发展肉苁蓉产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新疆各地积极探索肉苁蓉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全国第一。新疆加大对肉苁蓉科研的支持,将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刘永萍说。

建成全国肉苁蓉原料基地

据了解,目前新疆人工接种肉苁蓉面积约100万亩,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沙区3个集中连片产区,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又一增长点。

“新疆开发肉苁蓉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率先在全国解决了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问题。近年来,随着节水滴灌技术在新疆肉苁蓉栽培中广泛应用,肉苁蓉接种率进一步提高,新疆已形成肉苁蓉立体机械化液体精准接种技术体系。”刘永萍说。

目前,新疆年产肉苁蓉药材原料干货6000余吨,约占全国肉苁蓉药材原料产量的80%,是我国肉苁蓉最大原料基地。和田地区、吐鲁番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等都有较大面积的肉苁蓉种植,肉苁蓉产业在天山南北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新疆肉苁蓉行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累计解决3万余户10万人以上就业,建立了包括种植栽培、切片加工及中药材、保健品、酒类产销等环节的产业链。由于人工栽培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新疆各地肉苁蓉产量不稳定,种植收益差距较大,亩产值从1000元到7000元不等。

肉苁蓉产业是生态友好型产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来生态和社会效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且末县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沙化土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多年来,且末县在防沙治沙实践中,积极发展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增加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防风治沙林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全县防风治沙林总面积约17万亩,梭梭林下肉苁蓉接种面积约8万亩,肉苁蓉产品远销国内外,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培育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据且末县气象部门资料显示,当地沙尘暴天气年平均日数由20世纪80年代的16天左右下降为近年来的11天,浮尘天气年平均日数由128天下降到近年来的98天。肉苁蓉产业不仅让沙漠披上了绿装,还成为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朝阳产业,为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肉苁蓉产业挖潜蓄势待发

在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看来,肉苁蓉的产业潜力还未得到有效挖掘,目前全国肉苁蓉产业总规模约206亿元,但整个行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下游保健、药品、食品等消费终端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增长潜力很大。

“我在新疆从事人工接种肉苁蓉研究30余年,可以肯定地说,新疆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已经没有太大问题,只要不断完善,做好示范推广,可以对产业化发展形成支撑。目前,新疆肉苁蓉产业‘卡脖子’问题在下游加工生产、销售环节,至今还没有一款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更是稀少。”屠鹏飞说。

据统计,目前全国以肉苁蓉为原料开发的药品和食品约49个,新疆在这两个领域还是空白。全国以肉苁蓉为原料开发的保健产品有38个,其中新疆有8个。此外,肉苁蓉提取物产能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广东、山东等地,新疆作为最大的原料供给地,尚无饮片产能,仅做了产地的初加工。

屠鹏飞认为,今年新疆启动多个肉苁蓉研发项目,对突破下游产业链短板制约非常有帮助。新疆应尽快制定肉苁蓉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发展路径,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示范推广,让肉苁蓉产业更上层楼,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了解到,目前,新疆已经在肉苁蓉标准化种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今年2月,国家标准《肉苁蓉培育技术规程》开始实施,该标准由新疆科研人员历时3年起草完成,对肉苁蓉的接种、采收、田间管理等技术进行了规范。今后,标准逐步落地实施,将引导肉苁蓉产业向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去年我国出台《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科学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进一步引导合理适度利用沙区资源,推动沙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刘永萍说,“这为新疆发展以肉苁蓉为代表的沙产业指明了方向。”新疆应把肉苁蓉上升到生态产业的高度,将人工种植、产品开发、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盐渍土改良开发以及寄生植物的开发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科技兴农春风,将肉苁蓉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成为新疆沙产业中最亮丽的名片。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