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龙集老牛行

2023-04-06 11:20:35 来源:乡土作家 徐宜业

 

       龙集老公社的院子南面有个大塘,这个大塘占据龙西大队地盘,人们称大塘为“龙西大塘”。龙西大塘呈椭圆形,北面长不少高树,撑起大片阴凉。于是,这里成了龙集最理想的牲口交易市场。每次逢集,牵着牲口的农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时间,这里人声喧闹,牛哞马嘶。人们有的将牲口拴在树桩上,有的牵在手里,有的散在地上……这些牲口有牛,有马,有驴,有猪,有羊。人们站在自己牲口旁边,等待买主来问价交易。逢集时,牲口市场异常热闹。于是,我就经常跟父亲去牲口市场玩。在这些交易的牲口当中,牛占的比例最大。因此,人们称牲口市场为牛行。当时交易的牛有公牛和母牛,公牛买回去留队里耕地,母牛买回去留队里下小牛。那时,队里卖母牛时,母牛旁边总会跟着一头、两头小牛,活蹦乱跳的,嘴上还没扣缰绳。卖牛的人站在自己的牛旁,与熟人谈闲,等待买主。买牛的人到处转悠、寻找自己相宜的牛。买牛人看见自己想买的牛,伸手抚摸牛嘴。随着五个手指在牛嘴上轻柔移动,牛听话地张开了嘴。买牛人迅速弯下腰,眼睛往牛嘴里看。明眼人知道,这是买牛人在看牛的牙口。买牛人能根据牛嘴里牙齿的个数、牢固程度、牙齿间缝隙,以及牙齿的磨损程度,来判断牛的年龄、健康状况。他又用手摸摸牛的皮毛,看牛的膘情;他牵着牛走两圈,遛遛蹄子,看看牛的力道;他用眼扫描牛的全身,看牛能否干活。如果买牛人看满意了,就碰卖牛人手,示意谈价钱。不过,卖牛谈价钱,不像卖青菜萝卜,靠嘴直接说,而是用手指比划。买卖双方将手放在草帽下,或放在袖口中,或放在衣襟里,你摸我的指头,我摸你的指头,来讨价还价。他们互相用衣物遮盖,防止外人知道底价。据说当时牛行,买家与卖家之间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一伸拇指,二伸无名指和小指,三伸小指、无名指和中指,四伸小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五伸巴掌、六挠挠手指、七捏着手指、八手指攥成叉子、九手指窝成钩子、十伸出整个拳头。假如卖家向买家伸出三个手指头,表示出价三百。这时,买家向卖家伸出两个指头,表示还价两百。买卖双方在衣襟里互相比划,进行无言的交流。如果双方谈得来,就谈;谈不来,就不谈,再去找别的卖家继续谈。买卖双方如果谈不下去了,也可以找中间人协调,能省去好多时间和麻烦。当时,牛行有一类人,他们既不买牛,也不卖牛,专门替买家和卖家牵线搭桥。这种人,就是牛行的中间人,故乡人叫他们“拉纲人”。拉纲人在交易中要对买卖双方负责,这是行规,也是诚信。拉纲人与买卖双方交流,都要隐蔽操作,不能公开。这样,如果买卖谈不成,别人也不知道,不影响别人谈。龙集街有好多拉纲人,有姓陈的、姓王的、姓张的。他们热心帮助别人做买卖,同时也能赚些小钱贴补家用。

在这些拉纲人中,要数姓张的最为出名。这个姓张的,是龙集二队小队长,当时四十来岁,为人不仅实诚,而且脑子灵、口才好、眼力好、行动快。他人脉广,三里五庄熟人多,能认识很多买家,也能认识很多卖家。他人缘好,能帮买家找到卖家,也能帮卖家找到买家。老张懂牛,有一套牛经,他常说:“牛五岁生六牙,六岁生边牙, 七摇八不动,九岁如钉钉,十岁裂开缝,十二岁后牙提升”。不管什么样的牛,只要他瞟上一眼,就大概看出牛的岁数、健康状况、市场价格。经他介绍交易的牛,离市场价上下悬殊不了几块,人们都乐意找他。有一次,父亲牵着队里的小牤牛,去牛行卖。刚走到牛行入口处,只见一个个子很高,留着短发,蓄着小胡子的中年人迎了过来。我再仔细看,他穿着袖子很长的灰大衣,一只手缩在袖子里,一只手拿着一根鞭梢系着红缨的行鞭。这个人,就是拉纲人老张。老张看见我父亲牵牛过来,满脸堆笑,主动跟我父亲打招呼、唠嗑:“老徐,卖牛噢?”“呣。”老张接过父亲手里牵的牛,捏着牛的嘴,看看牛的牙口,按按牛的脊脊:“这牛不孬,怎卖呀?”父亲碰了碰他的胳膊,向他竖出四个手指。这时,老张当着父亲的面,唠叨着牛的不是,要求降低售价。他向我父亲竖了三个指头。父亲又用手在衣袖里比划,老张也用手在衣袖里比划。最后,父亲笑了笑,点了点头,老张也笑了笑,点了点头。看来,他们达成了默契。紧接着,过来一位反背着双手的人,他的眼睛紧盯父亲手里的牛。看来,他是来买牛的。买牛人扒着牛的嘴看看,抹了抹牛毛,不禁点了点头。这时,老张忙走上前,试探性地问:“老哥,买牛吗?”“呣。”“想买啥样的?”“能耕地就好。”“这牛怎样?”“呣!”“打算出几个钱?”那买牛人急忙把老张拉到一边,在衣袖里向老张伸出两个指头。这时,老张走过来,摸着牛的头,对买牛人说:“这牛牙口轻,膘情好,当两个牛使。”

老张又将买牛人叫到一旁,对他说:“这牛少这个数,你拿不下来。”说着,他的手伸到买牛人的袖筒里,向他伸出三个手指。买牛人皱了一下眉头,不自觉地点了点头。老张又走到我父亲跟前,将手伸到我父亲的袖筒里,向我父亲伸出三个指头。这是个买卖双方都认可的价,这笔交易就算谈成了。卖家和买家只要有一家不愿意,买卖就谈不成,需要拉纲人反复做工作。经过多次比划、交换意见、讨价还价,直到买卖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为止。拉纲人与买卖双方分别用摸手交流,达到默契,一切看起来总是神神秘秘的。老张是个稳妥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诚信,防止买牛人上当,买卖谈成了,老张向我父亲提议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老张让买牛人先付部分订金给自己,当面转交给我父亲,买牛人把牛先牵回生产队观察三天再说。买牛人将牛牵回队里,留心观察牛的饮食。“不吃不喝三顿草”,三天以里,牛能够正常吃草倒嚼,说明牛很健康,三天后买牛人将欠下的钱全部交给老张,老张再将钱转交给我父亲。如果买牛人把牛牵回家,牛开始不吃草,经过调理,三天后仍然不吃草、不倒嚼,说明牛有毛病。买牛人就将牛牵给老张,老张经过核实,将牛送还我父亲。我父亲把订金一分不少送给老张,老张再将订金全额交还买牛人。交易做不成,老张白忙,一分钱手续费都没有。交易撮合成了,买牛人给老张五块钱的手续费,我父亲也给老张五块钱的辛苦费。听父亲说,牛行也有一定的规矩,比如说:“卖梨不卖筐,卖牛不卖缰。”卖牛人卖牛时,是不卖牵绳的。不管是皮绳、麻绳,还是草绳,牛卖掉了,卖牛人都要把牛绳解下来,拿回生产队保管。这大概是牛主人对自己饲养的牛,留有念想吧。逢集时,牛行里除了有买牛人、卖牛人、拉纲人,还要有公社兽医站的兽医。每笔耕牛交易,都要有兽医开具的检疫证明。当时一头牛收取一块钱的检疫费,费用由买牛人出。这些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现在农村都是大型机械耕种,早已不用牛了。今天的龙集,农民早已不养牛了,当然也就没有牛行了。



徐宜业,江苏省泗洪县龙集镇人,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被评为镇首届名师、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县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班主任、市语文骨干教师,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并结题。作品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平台。


[责任编辑:方大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