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龙集搬运站

2023-04-04 14:20:30 来源:乡土作家 徐宜业

龙集到处是湖,四面环水。我小时候,龙集没有桥,故乡人靠船与外界联系。“船到码头,车到站”。码头是故乡人连接外部世界的窗口。当时龙集有顾勒、龙西河、高旁嘴、尚嘴四大码头。于是,龙集搬运站将本地农产品通过码头运往外面,又通过码头将外面的农用物资运回龙集。
 


那时,龙集承载搬运工作的单位是搬运站。搬运站坐落在龙集街东侧,东面是龙集中学,南面是粮站,西面是墙头,北面是楼尚公路。搬运站大门朝北,门头正中雕着红五星图案,门柱上写着“龙集搬运站”五个红色大字。大门宽阔,两辆驴车可以直接并排推进去。搬运站院子不大,大概二百多平方,后面横着一排小瓦房,东头是职工宿舍、办公区,西头是一个小食堂。院子前面散放着一排排小平车。当时搬运站有十几个职工。他们来自下面各大队,平时站里没事时到小队干农活;站里有事时,都召集到搬运站搬运物资。站长姓康,是个退伍兵,三十多岁,杨邵人,中等个子,不大爱说话。他协调能力强,能将站里各项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货物上下,班组出勤,货主结账等,他处理得恰到好处。站里有个姓邵的,龙东人,四十来岁,个子一米八几,人高马大的,看起来浑身都是劲。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老工人,热心帮助年轻职工。他手把手指导年轻人怎样上包、怎样放包、怎样走路、怎样拖车。久而久之,年轻人经过练习,就掌握了技术要领,能够操作自如。侯咀有个姓尹的,四十出头,身体柱壮,为人老实,不善与人交谈,进站时没有家室,单身一人。但是他踏实肯干,得到领导、同事的表扬。后来,站长帮他介绍一个女的,他成了家,有了孩子。金圩有个姓袁的,袁庄人,三十多岁,个子不高,体形瘦小,皮肤粗糙。他为人老实,经常被当地人欺负。他干活卖力,经常戴着红头盔。搬运站职工来自龙集公社的各个大队,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极少住在站里面。早上,他们赶着驴车上班;晚上,他们坐着驴车回家。一辆平车、一头驴、一把铁锨、一把叉、一根扁担、一副布兜子,是他们全部的劳动工具。他们每月除了拿生产队的工分,还拿公社给的一定的补贴。那时没有机动车辆运货,有很多的货物需要平车搬运。平车装载货物之后,有的重达好几吨,单靠人力那是非常劳累的,于是人们就把牲口套在平车前面,牵引着平车,而掌车的坐在平车车把上。当时搬运站套用最多的牲口是驴,于是人们称搬运的平车为“驴车”。搬运站的主要业务是负责水运货物的接送。他们将本地的小麦、大芦、黄豆、花生、山芋干、棉花、生猪等,送到码头,外调到大城市。他们又将外面城市购买的煤炭、化肥、布匹、盐、糖、油等物资,从码头运回龙集。他们有时也帮单位、私人搬运石头、砖头、木头等建筑材料。那时龙集的各个河岸码头,不管春夏,还是秋冬,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酷暑严寒,都有搬运站工人拉车的身影。


搬运工们头戴草帽,肩披披肩,扛着一二百斤重的货物,脖子、肩头、背部、胸部的肌肉都向外扩张。他们佝偻着腰,坚实地挪动着脚步,走着软绵绵的河岸,踏上斜搭船、岸间长长的跳板,歪歪斜斜登上船板,摆放货物;他们或扛着沉重的货物,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心中暗自数着“一、二、一”,颤颤悠悠地走下跳板。他们踩着软绵绵的岸泥,将货物一件件扛到岸边,码到驴车上。就这样,他们装了一船又一船,缷了一船又一船。搬运工作是繁重的体力活。夏天,他们头顶烈日,上身赤膊,下穿短裤,打着赤脚,身披肩布扛包,全身汗如雨下。冬天,他们穿着的工作服,也被汗水浸透了。搬运工人成年累月搬运货物,累得腰酸背痛,以致腰肌劳损。他们的腰背长期贴着膏药。搬运工人装货要掌握度,货装少了,白白增加往返的次数;货装多了,拉多了,人架不住,车轮子也受不住,行动起来,速度缓慢。一辆驴车每趟只能拉到千把斤货物。装稻谷能拉七麻袋,装小麦能拉六麻袋,水泥能拉十包。特别是搬运砖瓦实在累人,每辆驴车只能装砖二百多块。驴车上货物堆得高高的,有时拉的是木头,有时拉的是砖块,有时拉的是水泥沙子,有时拉的是化肥,有时拉的是油盐酱醋。千把斤货物一个人拉就行了。有时遇到搬运大件货物,有一两千斤,那就需要几个人共同拉一辆大车。前面一人拉,后面几个人推。搬运工人不仅卸货、搬货、上货,还要运货。运货因为货物重、路途远,非常辛苦。他们有时低着头,一只手拉着驴的缰绳,半弓着背,弯着腰,前后交替地蹬着腿脚,双肘弯着,一只手握着车把,倾斜着身子,吃力地向前挪步。时不时,用衣袖擦一把脸上的汗,或歇息一下,从车把上拿下水壶喝几口水,然后继续弯腰拉车。他们有时坐在驴车上的人,右手拿着长鞭,左手握着缰绳,口中不停喊着“驾、驾”,或者“吁、吁”,任驴在前面奔跑。


搬运工人拉货如果一直走平路还好,如果需要上坡、下坡,那就麻烦了,那可累得人筋疲力尽。当时有人说搬运活是“吃人饭,做牛活”。一个人拉着重车上坡是很吃力的。这时整个人前倾,身体贴着地面。如果坡度太大,就需要有人在后面帮着推。拉着货车下坡也不容易,人要往后靠,背要使劲抵着。车板尾部常常伸出一根圆木,下坡时斜贴地面,用来增加阻力。如果坡太陡了,将驴卸下来,再将车头倒过来,车在前面,身体往后倾,双手用力拉,把车把放高,以便让车板尾部伸出的圆木着地下滑。上坡也好,下坡也好,翻车的情况常有发生,人、驴也偶有受伤。搬运站一直默默为龙集三农服务。后来,搬运站买了一批小手扶(拖拉机)拉货,站里的工作轻快很多。又过了几年,他们用大卡车代替了小手扶,将搬运站变成了运输公司。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龙集搬运站进行改制,承包给了私人,搬运站解体了,站里的工人也都改行了。





徐宜业,江苏省泗洪县龙集镇人,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被评为镇首届名师、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县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班主任、市语文骨干教师,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并结题。作品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平台。


[责任编辑:方大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