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易”出广厦万千 “扶”出火红生活 ——湖南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纪实

2023-03-02 12:09:14 来源:中国改革报 

沅陵县太安社区 黄庭波摄

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模式,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持续提高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截至2022年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基层党组织1024个,“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1683个、群众自治组织1523个,1935个安置点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派驻党员干部5012人。

□曾盼明

□本报记者邢成敏

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一家家帮扶车间带来希望,一张张笑脸随处可见……随着“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湖南18.7万户69.4万贫困群众告别了“穷窝窝”,迎来了新生活。

行百里者半九十。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接续瞄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这个目标靶心,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

拓宽稳定就业渠道

使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俯瞰三湘大地,从田间到车间、从街头到巷尾……湖南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哒哒哒……”走进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湖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沅陵县太安社区德云服饰帮扶车间,60多名工人正忙着赶制衣服。一张缝纫熨衣工作台,是残疾人李西玉的“新岗位”。“政府帮我找工作,身残也能有事做,现在楼上住宿,楼下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李西玉笑着对记者说。

就业渠道宽,群众更安心。“楼上居家、楼下就业”的安置区帮扶车间,是沅陵县在全国的首创,全县安置区建设帮扶车间13家,200余人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

初春,暖阳高照。走进湘西州泸溪县武溪镇武水花园社区的搬迁户自主创业一条街,映入眼帘的是一字排开惠农服务店、小超市。在海英早餐店里,老板娘杨海英正娴熟地包着饺子,“随着疫情逐渐好转,店里生意越来越好,每月纯收入有6000元左右。”谈及迁入新家的感想,杨海英喜上眉梢。

2019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杨海英一家从洗溪镇八什坪村搬进上堡安置区,与身患残疾的丈夫一起开早餐店创业。“如今,重新装修了房子,又新买了台小车,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杨海英莞尔一笑。

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下好搬迁群众就业“关键棋”。

开展外出就业精准对接、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加强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有就业意愿劳动力已就业30.35万人,全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

壮大特色产业体系

使搬迁群众“充满信心”

新芽吐绿,春色迷人。还有一个多月,湖南将迎来春茶采摘的“黄金期”。在湖南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益阳市安化县龙塘镇茶香花海安置区,茶农们不误好春光,纷纷穿梭在茶垄间劳作,信心十足地靠着茶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采茶没什么技术含量,这里环境好、离家近,工作也不累,每天都是按量计价,采得多赚得也多。”望着一树树、一枝枝的新芽,茶农们信心满满。搭上茶旅产业高速发展的“快车”,如今,越来越多群众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无独有偶。张家界市按照“龙头企业+生产性合作社(扶贫工厂、劳务联合体)+搬迁户”模式,实现搬迁户产业帮扶利益联结。目前,莓茶产业已带动永定区10112户农户脱贫,带动就业人数达5.5万人,参与莓茶产业发展的农户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郴州市则全力推进“四跟四走”产业帮扶模式,引导搬迁群众参与蔬菜、柑橘、茶叶、生猪“四大百亿”产业和烤烟、中药材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2022年,全市各项帮扶措施惠及搬迁群众2.89万人,人均纯收入达15508元,同比增长14.6%。

湖南支持特色产业项目向安置点聚集,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种养、乡村旅游等特色帮扶产业,推动安置点后续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了“合作社+基地+搬迁户”“搬迁+小庭院”等产业帮扶新模式,使33.7万搬迁群众增收受益。

一个个产业帮扶举措暖民心、强信心,将搬迁群众送进了“春天里”,送进了“幸福圈”。俯瞰三湘大地,绿水青山中,特色资源正变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正变为富民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使搬迁群众“过得舒心”

“社区干部对我像亲人一样,特别是在我摔倒后,第一时间就把我送到了就近的医院诊治,助我脱离了生命危险。”时隔一年,怀化市会同县连山工业园社区搬迁户蒋茂明对此事记忆犹新、满怀感激。

该社区通过创新“党建引领+易地扶贫安置”治理新模式,构建“党支部-党员联系户-楼栋长”服务体系,打通了安置区服务群众“最后100米”。这是湖南探索“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社区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

为确保搬迁群众真正“融得进”,湖南各地以“党建引领强治理”为抓手,真招实招硬招频出,群众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怀化市在具备条件的安置区探索实施“党建引领网格聚力数字赋能”云治理模式,采取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网格跑单,推动安置区后续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打造后续管理示范区。

郴州市健全“党建+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出台加强基层治理“26条”措施,全面推行党群连心“五个到户”,因地制宜加快集中安置点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居)民自治为基础、管理服务机构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娄底市推行“党建+群建+社区治理”新模式,推动党建工作集中安置点全覆盖,群众性自治组织集中安置点全覆盖,党组织统一领导,志愿者协会、搬迁群众理事会等群团组织协同发展,涟源“屋场会”、新化“上梅红”等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模式,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持续提高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截至2022年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基层党组织1024个,“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1683个、群众自治组织1523个,1935个安置点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派驻党员干部5012人。

昔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今朝“山里人过上城里人生活”。挪出穷窝,奋斗不止,三湘儿女正阔步奔向人居和谐的幸福新生活。(来源:2023年2月24日《中国改革报》02版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