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聚焦四川两会】省政协委员李斌:给下乡人才“一把钥匙” 让投资“动起来” 让项目“活下去”

2023-01-13 21:40:46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讯 (中国改革报四川记者站 王泽勇报道)1月10日,四川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期间,长期关心和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省政协委员、朗基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斌在接受专访时说,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如何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这篇“大文章”,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渐实施,乡村将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但目前,多数项目依然存在产业化升级后的“遗留”问题,如何平衡乡村“宜居又宜业”?对此,作为多年奋战在乡村产业发展一线的李斌委员提出三点建议:

给人才“一把钥匙”,让投资“进来”。产能升级、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是解决乡村面貌、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手段,而降低投资门槛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一把钥匙”。

但落地产业的产业在用地性质方面,与在国有建设用地上落地的产业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可以抵押、出售、转让,而前者却只能由投资者自持,长此以往,作为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资本来说,就会“入不敷出”,不以利于长远发展。

乡村振兴过程中修建的配套资产,是为产业而生,其性质明确为商业用途,只有使用权。完善的乡村产业链会带来巨大的人流量,实际上是为此类产业的运营“输血”。

这种资产的确权制度细分,实际上是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入局”,进行产业布局和运营,这也是一种“宜居宜业”,以此鼓励这类投资者“下沉”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重大举措。

解决流通,让“下乡”资金“动起来”。社会资本“下乡”,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但扶持社会资本如何“造血”的政策不到位,又是阻碍产业发展的“绊脚石”。投入资金多、投资周期长,风险不可控,是目前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面临最大的问题。对这类投资者来说,如何才能做到轻资产运行,是做大乡村产业、长期扎根发展的首要问题。

如何让这类企业在辖地投入的农村资产得到金融机构的评估、抵押,让更多的中小资本投资人有机会加入乡村振兴事业,让投资人“多样化”,分散大资本的压力,从而降低风险,保证投资人有足够的抵押物作为融资的渠道,使不动产变成“现金流”,保证投资人自身的“造血”功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政策为产业“输血”,让项目“活下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前瞻性、针对性的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产业“生钱”、为企业“输血”。出台这类政策不能从纯经济角度看得失,算利益账;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好乡村。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