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协委员、民盟华东交通大学委员会主委、华东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科研处处长耿大新(李黄安 摄影)
中国改革报江西报道(记者 李黄安 黎宁生)2023年1月10日上午,政协江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江西省政协委员、民盟华东交通大学委员会主委、华东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科研处处长耿大新在大会发言。
耿大新说,党的二十大将科技、人才、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尹弘书记指出,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创新效能。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初步构建了具有江西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2022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列全国第16位,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但与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依然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过少,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据统计,当前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仅有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8家,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我省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不够灵活、运行经费不足等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补齐补强“短板”,高质量推进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我们建议:
1.加强不同类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围绕我省“2+6+N”产业、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等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和关键难题,下大力气实施现有国家级平台重组提升,在稀土科技与材料、特色矿产科技与材料、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检测与保障、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航空应急救援、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等领域重组及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端研发平台,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成果应用及产业化,从源头提升成果供给质量。
2.完善科技创新平台考核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平台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投入增幅、科研成果质量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纳入考核指标,重点奖励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提高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比例,探索将科研项目间接经费全部用于绩效支出。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将聘用人员社保补助、住房公积金等列入可支出项目。
3.探索市场化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聚焦科学技术前沿、国家重点战略和江西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强化实验室研究的战略导向,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发展需求选准主攻方向,重点围绕稀土、有色金属、核资源、电子信息、现代种业及轨道交通等开展前沿基础研究,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攻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推动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研究成果等跨平台共享,避免重复研究与重复投入,降低创新成本。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质押物处置等方式,拓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平台产出成果转化渠道。建立投资方、平台、人才成果和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完善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提高成果转化分享比例。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