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江西报道(李黄安 黎宁生)2023年1月10日上午,政协江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江西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熊彤在大会发言。
熊彤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区域,承载着城市文脉,既是蕴含独特文化的地理空间,更是人们追寻城市记忆和开展文化旅游消费的高地。我省是文化大省,先后公布了82片历史文化街区,总数位列全国第四。南昌万寿宫、景德镇陶阳里、抚州文昌里等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网红打卡地,形成了现象级的消费空间,在提振消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全省而言,有些历史文化街区在传承文化、拓展消费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功能品质亟待提升。由于资金投入、活化利用措施不足等因素影响,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场所,纸面上是城市文化“高地”,现实中却是人间烟火“洼地”。
二是消费体验亟待改进。由于对历史文化挖掘展示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未能较好融入现代生活,餐饮商贸场景多,文化体验场景少,线下实体消费场景多,线上虚拟消费场景少。
三是活化利用亟待加强。由于申报成功后“选择性遗忘”,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一锁了之,冻结式保护”,“活”不起来的建筑物就形成了“僵化”无趣的街区。
为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打好促进消费‘组合拳’”的要求,让历史文化街区的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我们建议: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让历史文化街区“留下来”。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对历史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快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博物馆建设。根据区位环境、资源禀赋和发展要素分类施策,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实施街区功能和品质提升工程,有效改善街区人居环境,提升游客消费体验。
二是推动文旅融合,让历史文化街区“用起来”。支持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讲好街区文化故事,通过开展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用文化聚拢人气、商气,解锁时下文化消费新趋势、新玩法、新体验,围绕“数字、生活、打卡、流量、全时”等主题,植入与街区文脉传承相适应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场景,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用文化赋能提升消费能级。
三是拓展消费空间,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探索建立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产权置换流转的平台,提升使用率和权益保障性,通过PPP、PFI、TDR等新型融资模式,积极引入与街区文脉相适应的消费品牌龙头企业,鼓励开发“餐饮+观演”“购物+休闲娱乐”“社交+健康”等不同业态,打造功能集中的商业综合体、夜经济集聚区、夜地标,复活历史建筑生命力。充分利用5G、VR、AR等数字化表现形式,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街区动态展演、活态传承,赋予其“文化芯”“科技核”“时尚潮”,使之成为活态文化、动态文化。
为消费注入文化,让文化融入消费,我们期待:历史文化街区既能铭刻过往、造福当下,更能生机勃发、映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