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达州达川区:稳住农业大区粮食大区基本盘

2023-01-03 22:09:35 来源:中国改革报 

四川达州市达川区聚焦“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问题

□何南观 中国改革报四川记者站 李凌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粮食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积极探索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着力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等关键问题,稳定了农业大区、粮食大区的基本盘。

撬动社会资本

解决“谁来种”问题

深秋本是农闲时,达川区南岳镇久源村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几十台各式大型农业机具来回穿梭,20多岁的眉山姑娘李惠拿着对讲机沉着调度,仿佛一个战场指挥员在排兵布阵。

李惠是四川省好味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据李惠介绍,2022年5月以来,“好味稻”在达川区连片流转1.2万亩耕地,采取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估算亩产值达6000多元,亩均纯利润能达到2000多元。“未来几年,我们在‘南大万’片区耕种面积要达到10万亩。”李惠的底气,不仅源于“好味稻”自身的实力,更来自于达川区的多元投入机制。

近年来,达川区盘活沉睡资产,将部分闲置国有资产打包并入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并统筹整合中央和省市涉农资金,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难题。

据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罗光林介绍,该公司搭建农业金融平台,探索创新“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从输血到造血、从短期到长效,充分发挥资源、资本和资金的融合效应和综合效益。2021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和股份共建形式,撬动社会资本3亿多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谁来种’问题的核心是利益联结机制。”罗光林说,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达川区探索和创新出一条“农业发展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既确保投入主体和农户的利益,又确保村集体的稳定收益,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

发展订单农业

解决“种什么”问题

达川区双庙镇是达州市主城区蔬菜保供基地,种植面积2000多亩,涉及3个村600多农户110家种植企业。当地农民务工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都得到了很好解决,但种植企业普遍表示“没有挣到钱”。究其原因,主要是种植企业搞不清楚“种什么”,生产“跟着季节走”而不是“跟着市场走”,导致“年年种年年亏”,经营业主的信心很受打击。

为稳住达州市“菜篮子”,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入股园区,派出专家团队指导科学生产,组建专业团队深入达州市和周边各大城市的菜市场做市场调查,精准掌握和预判市场供求信息,定期向各种植企业下达订单,进行保底收购,统一市场销售。

“过去我们是生产销售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没有抓好。现在好了,我们跟着市场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种什么,还有农业发展公司给我们保底收购,我们只管专心抓生产。”双庙镇二东村蔬菜生产基地负责人李建平感叹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解决了蔬菜园区的大问题。

“米城大米”是达川区的传统农业品牌,虽然声名远播,也同样受农户挣不到钱、企业年年亏损的困扰,久而久之,无人愿意耕种。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米城片区稻种杂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市场售价不具有比较优势。

2021年以来,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采取“公司+专合社+村集体+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统一稻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市场营销,并实行园区管理。“现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全乡6000亩稻田去年种植了4000亩水稻,估计2023年会满栽满插。”米城乡党委书记李昌旺感慨道。

科学集约绿色

解决“怎么种”问题

在南岳镇久源村的腊月丘,技术员杨科长舒了一口气: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近100亩土地的改良工作终于完成。据杨科介绍,腊月丘这片土地过去偏酸性,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杨科手里随时拿着一个平板电脑,里面装着“南大万”片区10万亩土地的大数据,包括几十万个地块的编码和详尽的pH值(酸碱度)。“过去几十年,这里一味追求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地的肥力大大降低。改良后,每个地块种什么都要进行个性化规划。在这方面,我们企业和当地农民朋友存在很大的观念分歧,这个矛盾的化解需要漫长的时间。”他说。

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生产能力不高且保留了传统的耕种习惯,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李惠介绍说,“我们公司本部派了20名技术人员过来,着力培养当地的技术人员和种田能手,成功培养一个,我们就回去一个,直到实现技术管理人员全部当地化。”

在米城乡吴家营“米城大米”核心园区,安装着几十个摄像头的“溯源”装置,监视着有机稻稻田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米城大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京强谈道,过去种田简单粗放,为了提高产量猛施化肥,除草施用除草剂一除了事。现在要求高了,不准施用任何化肥农药,除草也是人工除草,一切讲究绿色生态。发展生态农业,不但提高了“米城大米”的品牌价值,还意外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也让米城人看到了发展观光农业的机会。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