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中国式现代化下五育融合的要求与路径

2022-12-04 19:56:01 来源: 毛莉 李骏

中国式现代化下五育融合的要求与路径


摘要: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教育发展提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出发,在回望历史与展望未来的视域中,探寻五育融合的要求与路径,建设和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全面育人成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五育融合,融合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五育融合的价值探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一个特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其中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支撑,当前教育迫切的需求是体系化,即构建五育融合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五育融合是在蔡元培“五育并举”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发展,蕴含对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从价值目标上看,五育融合以彰显美德、提高智性、强健体魄、提升审美力、加强劳动素养为整体目标,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相契合。另一方面,从育人理念上看,五育融合理念与欧盟(EU)提出的8项公民核心素养的指标和“新基本能力”的概念相融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教育层面的生动体现。在育人系统里,五育融合以德育为价值引领,但强调以德为先并不等同于弱化各育、独尊德育;以智育激发创新能力,以体育增强体质健康,以美育贡献精神力量,提升人文素养;利用劳动教育从整体性上对各育成果进行检验,“五育”各自独立但不割裂,通过彼此的有机融通发挥育人的总体功效。

五育融合不是“五育”各方面机械的、平均的、无重点的发展,而是在一个科学、均衡的坐标系中找准“五育”独特的定位。五育融合的核心诉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下,五育融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培育出明德、高智、强体、尚美、重劳的新时代青年人。五育融合的新内涵表现为四个“更加”:“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普遍性”“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性”“更加注重教育的终身性”,彰显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人本性和系统化。

二、当下五育融合的现状和问题

在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的引领下,五育融合迅速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热点和关键,它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痼疾和各育之间的“彼此分离、相互割裂”等现象,提出以全人为目标实施完全之终身教育,纠正了“片面发展”“片面育人”等偏离“全面发展”“全面育人”教育宗旨的育人理念。但在五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仍暴露出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其一,学科设置的条块割裂,五育均衡发展难。在各学科壁垒分明、学科分离倾向较严重的背景下,五育的融合全面发展成为难题。五育融合是一种有机关联、整体融通、综合渗透的系统性思维。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传统的“加法思维”仅将各育进行简单叠加,或未摆脱割裂、二元对立等思维方式,导致各育效能的相互抵消、甚至相互排斥,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受应试教育体制、工具化和短视化人才观的钳制、功利观的影响,再加上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和诱导,在五育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只注重智育发展而忽视五育均衡发展的现象,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其内化与应用,唯分数的不良价值观影响了学生身心素质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五育”课程设置的分裂性,使得各育之间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在“五育”之间建立了学科的隔阂和屏障,五育融合发展缺乏相互影响和渗透的课程平台,不利于实现培育全面而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其二,评价考核体系的忽视与缺失,评价融合成效难。五育融合难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一是目前教育评价考核指标均是一种孤立评价,或是简单叠加各育考核成效的评价,难见将五育统筹起来进行考量的指标体系。二是把五育融合作为目的指向和评价标准,误认为融合数量越多质量越高,以致出现机械化、形式化的“大杂烩”,难以真正评价五育融合的成效。三是目前存在的教育考核指标大多是以量化数据为基准,缺乏科学有效的质性评价指标,导致教育实体因追求量化指标而失去长效质性投入,使教育过程出现追求“短、平、快”而忽略久久为功的考量倾向。

其三,缺乏科学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五育融合发展动力不足。现实中许多五育融合课程的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更深层次的价值挖掘,缺乏科学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本身对课程中五育融合的理念把握不深,不能打破“五育”的限制,在各育的知识关联、要素挖掘、规律融合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二是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师生探索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意愿和动力不强,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于五育融合的必要性、规律性认识不足,融合意愿和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在五育融合机制的构建中,课程体系重塑融合不够,课堂形式较为单一,不重视学生价值取向和情感意识的培养,不能形成正向的价值信念、价值信仰,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构建。 

三、五育融合的要求与路径

五育融合以实现整体育人目标为根本,提倡五育有机统一、合力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学科间、领域间、校内外、个体需求与社会要求的有机融合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交相呼应,以实现五育融合灵活多元、高效长效的协作效应。

首先,完善顶层设计,重构基于五育融合的特色化、系统化课程体系。五育融合基于融合渗透式的教育理念、价值逻辑,鲜明地确立了教育目标,是对“五育”各学科的融通。完善顶层设计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以学科教学为载体,重构基于五育融合的特色化、系统化课程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中,能以跨域的视角催生各育话语内容的化合反应。如在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在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三观”,注重品德修养,彰显德育与智育的良性结合;教师将美学经济、体育产业等概念引入课堂,突显美育赋能、体育增力经济发展的价值意义,在智育、美育、体育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发挥融合育人、启智润心的作用;当然,经济活动本身又是有价值的劳动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也包含着劳动教育。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特色化、系统化课程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能力提升与情感陶冶,不仅有助于丰富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强化各育之间的融合与贯通,融通德智体美劳各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审美性、规范性、实践性等独特优势,提高融合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次,建设美好教育生态,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净化与美化教育生态,构建科学合理、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综合教学评价、过程评价、特长评价、质性评价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机制来落地转化,充分激发师生等参与五育融合实践的积极性。一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把教育改革需求与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既要提升专业基本功,以成为“四有”好老师为价值追求,能以跨学科的宏观视角将五育融合的理念贯彻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又要坚守以德为先的教育使命,注重个人德性修养,坚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给学生以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二是研制出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指标,这一指标务必以综合性与科学性并重,不是单纯以学科成绩、体测结果、艺术评价指标等标准评价学生的素质,而是坚持育人为本、科学规范、全面可行的综合性评价原则,建构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道德性、发展性、增值性评价。三是强化评价引导和规范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每个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培育师生践行五育融合的兴趣、意识、方法、能力与习惯,提高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最后,打造内外协同系统,生成教育合力。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实现差异性互补,在教育内容、方法和职能等方面突出整体性、系统性、长效性,打造内外协同系统。搭建家校协同育人的通道,以家长委员会、家庭课堂等多种方式拓宽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渠道与路径,激发家校合作动力,促进家校一体化、教育内容多样化、合作方式多元化。发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净化学生成长环境,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的组织协调、资源共享、条件保障等机制,科学统筹五育融合的育人内容、教育生态、保障体系等元素,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行业的一体化融合育人链条。


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协同联动、同向发力的系统工程,唯有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明确五育融合对于探寻并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价值,从融合主体、融合评价、融合载体等多个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五育融合要少功利、善评价、重鼓励、悦成长,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发展观、科学的人才观,共谋、共建、共享更加健康和谐友好的教育生态,才可能真正实现融合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现代性之维。


毛莉: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骏: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方大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