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2022厦门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圆满落幕

2022-11-28 12:22:42 来源:改革网 谢代文 林冰冰 翟风采

改革网讯 11月27日上午7:30,2022建发厦门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鸣枪开赛,28000余名参赛选手自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起跑开启42.195公里的征途,共庆厦门马拉松20周年。

中国田径协会主席段世杰,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厦门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文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国豪,厦门市政协主席魏克良,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唐佑明等领导嘉宾及赞助商代表出席开跑仪式,并为赛事开跑鸣枪,仪式由厦门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阮敦梁主持。

2022厦门马拉松赛鸣枪开跑

今年的厦门马拉松赛,仅设置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同时举办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相较于往年,本届赛事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升级,比赛期间选手分九区进行检录、站位,采用五枪发令起跑的方式,合理规划起、终点区域,保证赛事安检和竞赛检录的流畅性。此外,组委会在赛事运行的各环节,都采取高标准保障力度,各部门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共同保障赛事顺利进行。

作为2022年唯一一场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本场比赛吸引近100名注册运动员参与角逐。男子选手方面,贵州队“00后”小将丰配友以2小时13分53秒的成绩获得本届赛事的冠军,刷新个人最好成绩。高鹏和吴向东分别以2小时13分57秒和2小时14分08秒分别获得第二、三名。

女子选手方面,贵州队李井芬以2小时36分14秒夺冠,焦安静和董海华分别以2小时41分16秒和2小时41分46秒位列亚、季军。

“赛道氛围很好,路边市民热情。今天天气前半程很舒适,我个人状态很好,对今天的成绩挺满意,获得了自己的最好成绩”。贵州队“00后”小将丰配友说。

女子冠军李井芬在赛后表示,这是她个人首个全国马拉松的冠军,厦门马拉松的赛道沿途风景非常美;在赛前四个月还处于低谷期的李井芬,对今天的成绩非常意外。第四次参加厦门马拉松的“新手妈妈”焦安静表示:“厦门马拉松是我的福地,对赛道很熟悉,根据以往的经验安排战术,今天的成绩很满意。”她表示即便作为妈妈选手,一样可以冲刺好成绩。

厦门马拉松赛道风景十分优美

厦门马拉松20年,是无数跑者的期盼,也是一场全城欢动的盛会。今年的赛道沿线除了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外,首次打造“厦门马拉松音乐赛道”。在42.195公里的赛道沿线,有来自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等17个音乐团队,以古典乐、西洋乐、管弦乐、流行乐等极具厦门“文艺”气质的表现形式,为跑者们加油助威。

2022建发厦门马拉松赛匠心打造20周年完赛奖牌,从首次公开奖牌就已受到业界人士和跑者的关注,随着赛事的圆满结束,这枚完赛奖牌也现出庐山真面。奖牌整体螺旋立体式构造,灰金质感突显,环形立面刻印着2003年至今的历史年轮,寓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圆心“厦马小金人”,仿佛跨越20年的时光之河,象征着万众跑者并肩,一起跑向未来。

20年来,厦门马拉松极为看重跑者的“体验感”,今年,组委会搭建“小爱萌”厦门马拉松志愿者平台,由3000名高校志愿者和39家跑团(俱乐部)的2400名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小爱萌”厦门马拉松志愿者,驻守在赛事保障的各个岗位全力保障赛事服务。

今年,厦门马拉松继续在公益的探索之路上笃定前行,打造“体育+碳中和”机制,实现厦门马拉松“零碳排放”。在比赛现场,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为厦门马拉松赛组委会办公室颁发碳中和证书,共同见证厦门马拉松为绿色环保做出的贡献。

比赛当天,厦门马拉松经典配套公益活动“建发绿跑在行动”随着最后一枪鸣起,300组绿跑家庭大手牵小手,捡拾赛道沿线垃圾,用行动共同守护最美赛道。此外,还与厦门市委文明办在比赛当日开展“绿色出行”活动,倡导市民、跑者以实际行动响应绿色出行,通过“厦马绿色出行”小程序捐赠步数,兑换树苗,后续将树苗种于“厦门马拉松爱心林”里,共同践行“碳中和”。

厦门马拉松一路前行二十载,跑出了一个个精彩华章。2003年,厦门举全城之力创造了三个月办成马拉松的奇迹;率先实现央视全城直播盛况及市场化办赛模式,促进了中国马拉松运动的普及与发展;2005年,以马拉松为主题的99尊群雕亮相厦门环岛路,其中两尊雕塑落户奥林匹克博物馆,为世界首例;2009年,首创全球国际马拉松城市市长论坛;2015年,诞生迄今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最好成绩;2016年,创办马拉松博览会,开拓融合发展新模式;2018年,厦门获中国唯一“马拉松城市”称号;2019年,率先加入联合国环境署“清洁海洋”计划,并成为亚洲唯一获全球“绿色环保奖”的马拉松赛事;2020年,率先设立独立的马拉松公益基金会,引领体育公益事业新风尚。(谢代文 林冰冰 翟风采)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