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优势产业 精准组织推动
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是绿色的青海,青海优势独具,这种优势,在山、在水、在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农牧资源,素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中国有机枸杞之乡”“中国冷水鱼养殖繁育之库”的美誉。去年以来,苏青两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围绕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项目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助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全力擦亮青海农畜产品绿色有机的金字招牌。2022年共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6.7亿元、实施133个项目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分别占全年东西部协作资金的51%、协作项目总数的38%。
一、精准开展前期调研,提供顶层设计参考。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江苏省青海省“十四五”东西部协作规划》,赴青海6个市州24个县(市、区)开展全方位调研,形成了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和可实施的项目储备库。一是突出现代农牧业发展。以农区为主的西宁市、海东市河湟谷地聚焦蔬菜、水果和特色种养殖,以牧区为主的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聚焦牦牛藏羊产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二是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建设种养殖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发展产业化的种养殖加工示范区,推动种养殖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强化农业产业园区共建,积极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转移转化,支持引导江苏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园区。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村创业创新。三是突出农村电子商务培育。支持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和快递网点,发展乡镇商贸中心和新型乡村便利店,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着力解决农村网购和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深入的调研,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上下功夫,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二、精准投入资金支持,增强产业基础优势。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资金打底。精准调研换来的是精准的资金投入,2022年,苏青东西部协作资金紧扣“加快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全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强化资金统筹。统筹整合中央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定点帮扶资金等各类扶持资金,聚焦重点、集中力量扶持农业产业发展。比如,西宁市湟中区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4820万元、中央衔接资金4794万元、乡镇自筹和社会投资2400万元共计1.2亿元推进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项目建设,成为青海省投资体量最大的东西部协作项目,也是青海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项目。二是强化资金监管。出台《苏青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监管”的原则,压紧压实监管责任,做到资金到项目、监督管理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责任到项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三是强化资金评价。在年底东西部协作工作考核和第三方评价中,突出资金效益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通过自评与集中评价的方式,全面开展乡村产业发展资金效益的绩效评价工作,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精准选派专家人才,把脉问诊壮大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苏青东西部协作积极对接江苏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人才交流活动,全面推进苏青人才服务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为两地更深层次合作发展注入动力。一是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有针对性组织选派江苏农业专家,组成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农产品养殖和农文旅融合产业三个专家组到农畜养殖基地开展技术指导。二是先后深入大通县“花儿之乡”柏木沟、湟源县丹噶尔古城、湟中区玉拉草莓育苗中心、互助县独头蒜种植基地、民和县灵芝种植基地、乐都区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通过现场指导和座谈交流等方式,提出了进一步研发成熟稳定农畜产品,为农畜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经营提供了广阔发展思路。三是协同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江苏高校,从初期产品实验成功到深加工,再到商品上市销售,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四是争取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校与青海农畜产业基地等达成合作协议,推动建立“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五是积极组织青海本土人才外出学习进修取经,比较两地差异化,形成本土人才,建立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主体+农牧户”服务模式服务地方。
四、精准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是东西部协作不断提升协作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立足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青海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深度挖掘传统品牌资源的潜力,着力做大做强牦牛、藏羊、青稞、枸杞等传统区域品牌。二是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产品企业品牌。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企业产品品牌,支持申报农产品品牌和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先后培育了互助独头蒜、循化辣椒、民和灵芝、平安富硒蔬菜、湟中土豆等众多产品品牌。三是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努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苏青两地不同节点举办“名优农产品”评选活动和“丰收节”活动,评选推出金奖农产品,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四是强化政策引领,推动青海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起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品牌,设立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向品牌农业转变。
五、精准组织消费帮扶,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量。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进一步提高消费帮扶的组织化程度,培育消费帮扶的市场内生机制,以新任务为导向促成消费帮扶新格局,推动帮扶门店从数量扩张向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驾齐驱转型。积极创新模式、拓展渠道、对接龙头、精准营销、提升品质成为我省消费帮扶的重点工作。据统计,2021年至今苏青东西部协作通过“青货进苏”、南京商超、栖霞青海特色商品专营店等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渠道,产品销售额达2.08亿元。一是创新模式,推进消费帮扶。先后制定印发了政策文件,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责任分工、保障措施等多方面推进消费帮扶。 二是拓展渠道,提升青海农特产品覆盖面。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消费协作,推进农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市场、进企事业、进商会、进展销会的“六进”工程。三是对接龙头,提高线下线上门店进店率。苏青两省共同组织开展各类消费帮扶活动,特别是发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农牧业赴江苏参展,带动了上万农牧民增收。四是共建平台,推进消费帮扶精准营销。打造建设“青品汇”线上消费帮扶产品销售平台,举办“苹果电商节”、农业博览会,大力开展民和农副产品进食堂活动,全力宣传推广牛羊肉、隆治苹果、蜂蜜、高原灵芝等特色农畜产品。
据统计,目前青海牦牛藏羊每年出栏达到872万头只,认证有机草原面积突破9000万亩,认证有机牦牛藏羊445万头(只),牦牛藏羊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267亿元;青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突破1000个;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3个,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绿色有机成为青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下一步,苏青东西部协作将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紧紧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牧业生产绿色发展、“三品一标”、科技创新服务、新型农牧业经营、现代农畜产品加工、物流输出、市场营销等七大体系,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牧产业,增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全力把青海打造成生态环保、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供稿,编辑: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