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攀枝花米易县以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组建县医疗集团,围绕运行高效、能力提升、群众满意,推进“管理、发展、服务”一体化,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县域门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2.37%,基本达到“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集团得发展”共享共赢效果,《米易县创新“1+N”紧密型机制打造共建共享共赢县域医共体》入选国家卫健委2022年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医共体建设典型案例。
围绕运行高效,推进“一体化”规范管理。统筹集团内成员单位人、财、物等资源管理,着力建设管理共同体。
组织架构立体化。整合全县医疗机构资源、组建成立县医疗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部作为集团成员单位,形成了1家县级综合医院(县人民医院)牵头、2家县级专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为支点、3家县级医疗次中心(白马、撒莲、普威乡镇卫生院)为节点、其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触点的“1+2+3+N”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组织架构体系。
行政管理扁平化。实行集团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统筹管理集团内部事务、推进集团事业发展。在保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不变、原有行政建制等不变、承担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变的情况下,将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职能性质相近、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进行统一设置,成立集团综合管理、公共卫生管理、业务管理等部门,对成员单位实行同质化管理,有效提升运行效率。
人事管理自主化。除集团班子成员、乡镇卫生院院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规定任免外,全力保障集团内部人事管理自主权,建立组织推荐、公开竞聘、能上能下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制度,县乡医务人员收入分别提升10%以上,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结合全省基层人才工作先行区建设,出台支持卫生人才聚集、特色岗位设置等政策,设立卫生人才补助基金600万元/年、纳入财政保障,引进高层次临床医师70余名。
资金管理统筹化。实行医保基金“一个总额”预算管理,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保门诊统筹和二类门诊特殊疾病资金打包,由集团统筹考核管理和使用,基金使用效率有效提高。成立集团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中心,将乡镇卫生院(除攀莲镇卫生院外)原有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含报账员)进行统一管理、调配,实行各成员单位账务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独立设账、分户核算。
围绕能力提升,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优化集团内成员单位业务、学科布局,着力建设发展共同体。
开放合作,做强县级医院“主引擎”。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与省市三甲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米易设立分院,实行与上级医院同质化管理,通过专科共建、临床代教、业务指导、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组建医联体,开展冠状动脉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200余个,县人民医院创“三乙”加快推进,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创建四川省县级重点中医专科1个、攀枝花市县级重点专科5个,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分步推进,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综合考量医院基础、辐射范围等因素,将白马、撒莲、普威3家镇卫生院分别作为全县北部、南部、西部片区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分步推进建设,做到片区内乡镇群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均可在“次中心”解决,重大手术和疑难杂症送县级医疗机构解决,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到县城,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目前白马“次中心”正在建设,可进行骨科等24种手术治疗,2022年1—9月开展手术1000余人次、同比增长150%。
梯次带动,推动基层能力“大提升”。实施“强带弱、县带镇、镇带村”行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专家下沉。县人民医院牵头指导帮扶成员单位、与乡镇卫生院开展重点学科共建,县中医医院牵头指导基层中医能力建设,县妇幼保健院牵头指导基层妇幼服务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人财物技全面一体化管理。截至目前,集团派出县级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坐诊216次、开展教学培训61次、教学查房117次,接收基层上派到县级医疗机构免费进修72人次。
围绕群众满意,推进“一体化”便民服务。畅通集团内就医通道、信息渠道,着力建设服务共同体。
建设医疗信息平台。投资2100余万元,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一体化医疗信息平台,涉及医疗业务、公共卫生数据等137个模块。上联省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远程诊疗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和医学信息共享,开展远程诊疗服务60例。开通集团微信服务号,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以用手机挂号、预约专家、缴费、查询就诊信息,上线以来挂号4.8万人次、缴费8.3万人次。
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制定集团内县、乡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及转诊管理办法,设立双向转诊办公室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双向转诊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推动医共体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工作。引导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到基层就诊。2021年基层卫生院上转县级医疗机构患者同比上升987%,县级医疗机构下转基层卫生院患者同比上升17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同比上升12.5%。
深化医防融合建设。围绕建设阳光康养目的地,推动集团由“治已病”为重点向“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转变,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县、乡、村三级80个家庭医生团队320名医生常态化进村入户为签约对象提供免费体检、预约诊疗、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家庭访视等健康服务。2021年县域内慢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率同比上升3.5%,家庭医生签约对象的高血压患者基层规范管理率79.05%、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率76.08%。(中国改革报四川记者站 唐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