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帮扶聚合力 同心书写人才梦
改革网讯 近年来,西宁市湟源县抢抓南京市六合区对口帮扶机遇,坚持“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理念,盘活用好“组团式”帮扶人才资源,精准补齐教育医疗短板弱项,着力破解发展思路瓶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干部人才支持。
并肩 打开人才帮扶新篇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是党和国家从全局出发,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2018年以来,六合区先后选派四批26名教育领域专业技术人才、24名医疗工作者来源指导,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县人民医院能力提升建设,推动人才协作规模不断扩大,协作水平不断深化。为进一步创新协作方式,充分发挥专技人才帮扶优势,两地本着“湟源所需、六合所能”原则,全面启动合源“组团式”协作,共同开启帮扶新篇章。今年8月,六合区择优选派7名专业人才分别进入湟源县3所学校挂职、任教,选定校园管理、教务教学领域5名人才组建专业教育团队,整体入驻湟源一中开展“组团式”帮扶,3名医生对湟源县人民医院进行全方位帮扶,着眼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留下一套“可延续”的学校管理理念,推动人才协作从单一捐资向全阶段协作和全方位融合转变发展。短短两个多月,南京六合-西宁湟源合源组团式教学已初显成效,未来两地将立足长远、自加压力、协手破题,不断深化“组团式”教育协作,在同心书写湟源教育新发展篇章中充分体现“六合担当”“湟源作为”。
实招 打出教育协作“组合拳”
为全面了解湟源县教育发展现状,挖掘优势资源,分管副县长多次赴后方教育部门开展对接工作,邀请南京市人大、教育局领导赴源考察调研,快速推动教育协作框架成熟定型。考虑到湟源教学环境差、管理乱,底子薄、生源少等短板弱项,六合区改变往年重点委派专科老师单一授课传统模式,创新探索“头雁领航、东西协作”组团支教形式,抽取六合区管理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挂职担任中学校长、副校长等核心职务,全面接管教学管理、任教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优秀教育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以整顿教学秩序带动提升教学水平。坚持“造血”“输血”并重,创新确立“带土移植”工作理念,实行“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模式,制定本校教师跟岗学习计划,不断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水平,全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避免教育帮扶“昙花一现”,两地科学编制未来教育发展规划,适当延长任职教师挂职期限,全力确保组团式教学成果可延续、有成效。
协力 打造三乙医院新品牌
医疗建设方面,针对湟源县人民医院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化建设较薄弱、专科建设能力不足、医疗设备老化陈旧、高端引进人才匮乏等短板,通过东西部协作人才帮扶和项目资金支持,与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对口帮扶工作,“努力打造农牧交界区域性综合医院”、争创“三级乙等”医院。一是人才培养,夯实医院发展基础。坚持在人才队伍“请进来”与“走出去”,2017年以来六合区先后派来12名专家到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本年度组团式派遣三名一年期专家担任重要岗位,通过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公益义诊等多种形式的支援工作,帮助医院开展了大量的高难度手术,带来了新疗法、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二是信息化建设,助力医院走上快车道。开展“健康扶贫一卡通信息建设项目”,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建设和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加强医院内、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建立综合医院信息化体系。实现了县医院和十家乡镇卫生院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中“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路”的目标。三是开展DSA技术,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为使湟源县及周边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并减轻经济负担,利用南京市六合区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300万元,县人民医院正式成立介入导管室并购进DSA设备投入运行,共开展新技术23项,成功完成介入手术五百余例。DSA新技术在青海省县级二级医院中率先开展,诊疗技术实现了医院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得到了上级部门及群众较好的口碑。四是加大医疗设备投入,改善服务能级。为进一步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及重点专科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诊断水平,2021年,湟源县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1460万元,用于购置64排螺旋CT、耳鼻喉科、眼科、泌尿科、骨科、康复科等科室所需设备。2022年又安排协作资金560万元,购置放射科、体检中心及功能科关键设备,目前相关科室硬件设备均位列西宁县区前列,提高了医院的综合诊断水平和实力,扩大医院在社会的服务声誉。(江苏省教育厅供稿 编辑: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