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相伴 共同绽放
合力打造民族团结工作品牌
改革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各个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南京市与西宁市在东西部协作工作中,深入贯彻执行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要求,领会和尊重青海省民族地区的特征,自觉把巩固民族团结融入日常协作工作。2021年,西宁市湟中区打造了“牵手相伴 共同绽放”民族团结工作品牌,成立公益活动基金、组织慈善捐赠、爱心企业助力、推动两地家庭和学生结对共建等一系列活动,重点帮扶各民族留守儿童、失孤儿童等群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22年,南京市对口帮扶西宁市工作组将“牵手相伴 共同绽放”工作品牌推广到全市范围,关注西宁市各民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交流交往、学校教育、社会帮扶等多维度,在西宁市青少年中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支持西宁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高原上紧紧抱在一起。
增进青少年交流交往
2022年7月至8月,来自西宁市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的120余名各民族青少年赴南京市参加了“牵手相伴 共同绽放”夏令营研学活动。本次活动以促进南京西宁两地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西宁市委统战部和南京市对口帮扶西宁市工作组共同策划,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50万元,在西宁市三县(区)选拔了120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各民族学生代表,参加交流活动。活动安排西宁市学生代表先后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把对历史的铭记转化为振兴民族与国家的动力;参观南京科技馆、东南大学,为祖国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感到自豪;在夫子庙和南京科举博物馆等研学场馆,聆听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进程,感受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通过与重温入团(队)誓词、分享交流心得,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丰富了学习交流内容,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坚定了爱国主义信念。在参观学习的同时,组织西宁市与南京市学生代表共同开展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联谊活动,介绍各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西宁、南京两地的风土人情,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互赠礼物、共画折扇增进两地学生友谊、增加了解互信,,搭建起加强两地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桥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埋于青少年心底。
补强教育资源短板
优秀教师缺乏、教学水平同东部地区差距大是青海高原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痛点。南京市与西宁市在东西部协作工作中,紧盯这一弱项,针对性的开展帮扶。每年选派18名优秀中小学教师在西宁市各农村中小学从事挂职支教,至今已有100余名各科教师来到高原,在各民族学生中撒下了中华文明的知识种子,也收获了各民族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今年,南京市对口帮扶西宁市工作组创新性的开展教育“组团式”帮扶,通过人才计划,引进南京市名师团队担任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湟源县第一中学初中部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德育等工作,目标在3年任期内,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2所学校民族学生占比较高,承载着当地各民族家庭对学生成长的殷切期盼。南京市名师到岗后,迅速开展调研,摸清学校、学生情况,提出一系列优化措施,利用南京后方资源,从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研改革、关心学生成长各项基本工作做起,改扇了学校的工作状况,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为各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身处青海前方的人员和力量是有限的,南京市对口帮扶西宁市工作组借助各种资源渠道,向社会各界争取更多资源支持西宁市民族团结工作。2022年,通过南京工作组的邀请,民建江苏省常委宗仁、民革玄武区主委郭志芹、民革江宁区主委鲁宏振等各民主党派的企业家和社会人士纷至沓来,调研西宁市民族团结工作情况,出资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创建。企业家和各界人士调研湟源县城关一小,为“牵手相伴 共同绽放”民族团结公益品牌首站捐赠仪式揭牌,代表南京市社会各界向湟源县教育系统捐赠教育器材、助学基金共计3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家庭困难的民族学生和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师生。成立“同心圆双宁助学基金”,每年向西宁市的各民族困难家庭学生捐赠10万元奖助学金,资助完成学业。南京中学女生发起的“一起成长 终结月经贫困”公益活动向湟中区各民族困难家庭青春期女性和妇女捐赠了女性卫生用品,讲授青春期相关心理生理知识,互相鼓励共同成长。前方的工作组成员和后方的社会人士,与西宁市家庭困难的各民族学生结对帮扶,给与经济支持的同时,和各民族学生谈心聊天,分享生活、工作的经验,鼓励他们克服暂时的困难,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习和掌握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锻造坚强品格,心怀感恩之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祖国稳定和长治久安。南京市与西宁市在东西部协作的框架下,凝聚各方资源,打造的“牵手相伴 共同绽放”民族团结工作品牌将长期推进和重点支持。在各民族学生的青少年阶段,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认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积极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民族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携手成长,必将绽放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
(江苏省教育厅供稿 编辑: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