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教师援助青海省西宁市系列报道

2022-11-04 11:25:18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实施三百人才行动  助力宁宁深度协作    

改革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2022年,为扎实推进新阶段东西部协作工作全面升级,南京和西宁市持续拓展协作领域、健全协作机制、优化协作方式,坚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两地组织部门和南京市对口帮扶西宁市工作组立足西宁人才需求实际,积极对接南京人才资源优势,共同创新谋划“南京百名专家百名博士百名企业家进西宁行动”,通过多种形式人才交流活动,全面推进南京西宁人才服务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为两地更深层次合作发展注入动力。

科学制定“行动方案”,助力人才交流建机制。依托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机制,研究制定《“南京百名专家百名博士百名企业家进西宁行动”工作方案》,利用三年时间组织三百名专家、博士、企业家来宁进行项目投资、指导帮扶、专业服务,每年组织10名左右南京市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西宁有关企业开展为期三个月指导服务,安排10名左右南京各学科医学博士、医疗专家赴西宁市级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帮带活动,邀请20名左右南京知名企业家代表来宁开展考察调研、项目对接、爱心帮扶等活动,邀请10名左右南京有关高校教授来宁开展专题讲座、业务培训、调研指导、技术咨询等人才帮扶活动,选派50名左右教育、卫生、农业等方面骨干力量赴县区开展支医、支教、支农工作,聘请南京优秀校长、医疗专家及其团队来宁挂职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及中层职务。

精准落实“资金支持”,助力引才留才有保障。统筹东西部协作资金80万元,分别建立人才服务经费、人才关爱经费、干部培训经费,专项支持人才合作交流项目。根据柔性引进人才政策规定,为来宁挂职任学校校长和医院院长的南京优秀校长、医疗专家每人发放30万元年度人才服务经费,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向湟中区、大通县、湟源县提供9万元人才关爱经费,对来自南京的支农、支教、支医人员开展日常走访慰问和健康体检工作,持续加大人才关心关爱力度。面向市直相关行业部门分管领导或业务负责人及湟中区、大通县、湟源县乡镇干部、村干部,开展乡村振兴业务培训,并提供经费保障。

靶向选派“技术顾问”,助力产业振兴开良方。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有针对性组织选派南京12名农文旅专家,组成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农产品养殖和农文旅融合产业三个专家组到西宁开展技术指导。先后深入大通县“花儿之乡”柏木沟、湟源县丹噶尔古城、湟中区玉拉草莓育苗中心等项目,通过现场指导和座谈交流等方式,提出了进一步研发成熟稳定农畜产品、打造本地“浪”文化旅游品牌等发展“金点子”,为农畜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经营提供了广阔发展思路。南京农业大学黄明教授挂牌成立“黄教授工作室”,打造的“青海马牙蚕豆南京味道”初期产品实验成功,即将在南京苏果超市上市销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湟中区达成合作协议,共建高原草莓种业研究院,推动建立“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

创新开展“全职引才”,助力民生事业添新能。为更好拓展“组团式”人才支援效能,以社会民生领域为切入口,积极探索“组团式全职引才”新模式。瞄准教育、医疗人才短板,分别从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古平岗小学等单位全职引进5名医疗、教育专业人才,挂职西宁市中医院、青藏铁路花园学校院长、校长和其他管理职务,开展为期三年整院、整校集团式帮扶,“南京市初中语文徐树忠名师工作室西宁分站”在青藏铁路花园学校正式成立。通过打包植入东部地区先进技术经验,以人才服务成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提升、带动医疗机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持续引进“三支人才”,助力专技建设增活力。着眼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南京市选派54名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到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乡村振兴帮扶,“传帮带培”促进本地专业人才综合能力提升。湟源县优化选派方式,将5名校园管理、教务教学等领域教育人才整合为专业团队,延长服务期限,整体入驻湟源县一中开展“组团式”帮扶。组织36名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相关领域骨干力量赴南京开展体悟实训,学习南京先进技术经验。借助南京优势资源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827人次,为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等领域培养人才。通过精准制定人才培养措施,以“带土移植”工作理念,实行“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模式,实现帮扶与被帮扶“双向”促进,助力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江苏省教育厅供稿 编辑:祖智慧)


 

[责任编辑:方大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