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广西-中国改革报看广西,广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青秀区“六招”破解耕地撂荒难题

2022-10-20 13:49:02 来源:作者:黎秀妹 苏昱洁 

改革网广西讯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或外出务工,农村人口不断“流失”,种地劳动力缺乏,耕地撂荒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好耕地撂荒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和稳定生产,青秀区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10月,青秀区整治撂荒地5545.32亩,完成整治任务的72%。


压实责任,稳定粮食生产安全

一方面,把整治撂荒地与发挥基层党建“头雁”作用有机结合,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和会议讨论,先后研究制定《青秀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和《南宁市青秀区耕地撂荒治理工作方案》,成立专项治理撂荒耕地、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另一方面,把整治撂荒地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经济有机结合。通过严格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种粮补贴等惠民政策,对种植面积达20亩以上的大户予以重点补贴,对撂荒1年以上的地块不予地力补贴并责令复耕,对长期没有复耕并多次沟通无效的撂荒地,采取村集体代管代种或者收回重新分包复耕等措施,充分调动农户种地种粮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把撂荒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在长塘、刘圩、伶俐等乡镇推进农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方面以治旱为抓手,将低质旱地,通过平整土地、疏通水系、修建沟渠、布设涵管等措施,把旱地改造成优质水田;另一方面,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撂荒较多的区域深入开展一般性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截止10月,城区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6.35万亩,同时有序推进长塘镇天窝片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期工作。极大地完善青秀区机耕路、排灌水等基础设施,有效推动耕地复耕复种。


改革创新,打造农业先行示范区

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结合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采用“合作社+农户+农机+技术”的生产经营模式,统筹推进“小块并大块”、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突出农业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水稻种植面积比较集中连片的区域优势,开发建设了长塘镇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1500亩核心片区、伶俐镇石塘村500亩中低产田改良示范区和500亩绿肥种植示范区。其中,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已成功种植水稻885亩、玉米约300亩,以试点先行开辟了“繁、育、推”一体化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科学管理,挖掘潜力盘活荒地

结合耕地撂荒实际情况精准施策,以租用农户的连片旱地和水田,搞好土地平整,播种优良的“旱优78”早稻品种等方式统筹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强化科技合作,学习科学有效的播种、种植、除草、施肥等技术手段,提高旱稻管理的水平,提升粮食品质和产量。目前在南阳镇3个坡共实施旱稻种植1080亩,包括杨会坡380亩,泗贵坡和波浩坡700亩,其中40%为撂荒的水田,为推进耕地撂荒整治盘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管服结合,退桉还田保护耕地

通过召开会议、实地督导、动员宣传、张贴公告和标语、入户摸底等方式开展耕地保护政策宣传,向农户广泛宣传国家《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和耕地保护政策,禁止农户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对在耕地上种植速生桉的坚持“零容忍”并限期自行清理,对在办理砍伐证上给予开通绿色通道,并免费帮助农户清理树根,恢复至耕种条件,切实提高农户对耕种和保护土地责任义务的认识。今年以来,青秀区组织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工作发放资料1000余份,张贴宣传告示300余份。长塘镇在洞江村、定西村、长塘村、天堂村等南岸四个产粮主产区共清理占用耕地种植速生桉1600亩,进一步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


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青秀区以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动力,持续推进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宣传防治。针对农作物容易出现稻飞虱、稻瘟病、红火蚁、草地贪夜蛾以及柑橘黄龙病等情况,青秀区组织农业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并通过张贴宣传告示、村委微信群等方式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工作,及时解决群众田地里的“疑难杂症”,激发了农民群众向撂荒地要效益、要增收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今年以来,城区相关部门组织农技人员下乡累计200余人次,指导农户开展防治工作400余户,发放草地贪夜蛾防控物资及杀虫灯一批。


[责任编辑:龚成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