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2022-10-17 10:09:25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中流击水趁势进   风正扬帆踏新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安顺市与新时代同步、与民生同向、与发展同频,在黔中大地吹响了持续深化改革的集结号,用实实在在的成绩留下了改革奋进、改革自强、改革致胜的铿锵足音。

系统谋划:亮出安顺改革战术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市始终坚持在全局中谋划、在砥砺中推动、在奋进中落实,从战略上把好方向,战术上明确打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开辟通途。

强化领导绘蓝图。市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聚焦发展的制约点、群众的关注点,集思广益、认真谋划改革选题,科学制定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实行按图施工、跑表计时、到点验收。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共谋划并完成改革要点643项。结合形势变化和地方实际,及时调整改革专项小组、专题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大数据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军民融合发展改革等专题组更加彰显安顺特色,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进一步拓展。

搭建擂台比武艺。市委始终坚持把抓好抓实“一把手”主体责任作为推动改革的关键,创新机制推动以上率下、以责促行,让“关键少数”有“关键作为”。在全省首创“室内+室外”会议形式和“1+X+N”议题审议机制,将部分深改会议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会场”延伸到“现场”,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提供了改革比武擂台,五年来召开深化推广“塘约经验”掀起脱贫攻坚秋季攻势高潮、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等改革现场会6次,切实解决了改革重点推不走、亮点推不开、经验推不出等问题。定期专题听取专项小组组长、专题组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县区深改委主任“改革述职”,集中晒亮点、比差距,拧紧责任螺丝,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督查考核求实效。用好考核评估这个“指挥棒”,将改革工作纳入市直部门和县区年终目标考核,做到考核项目化、评估具体化。用好创新评选这个“助推器”,结合高质量考核要求,将创新奖评选优化为市直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项目评选,充分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引领力量,激励各单位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用好提级督察这个“杀手锏”,选聘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的厅级干部、县级干部作为改革督察员,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逢山开路,崇山峻岭无险阻;遇水架桥,惊涛骇浪从容渡。安顺正是这样以改革的思维谋划改革,以改革的方法推进改革,才凝聚了全市上下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实现了安顺改革亮点浪逐浪、潮连潮。

摸石过河:展现安顺改革智慧

历史,总会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为其标注鲜明的印记,总有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能激起思绪的无尽涟漪。

安顺历来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上世纪50年代,镇宁县马鞍山创建了“季节包工”的合作社管理模式,获毛泽东同志肯定。1978年,关岭县顶云公社创造了以“定产到组、超产奖励”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顶云经验”,与安徽凤阳“大包干”并称为“南顶云、北凤阳”,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旗帜。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指导创建了安顺“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城市经济改革的先锋。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安顺人民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全国全省改革进程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塘约经验”如是。平坝区塘约村原是一个“村穷、民弱、地撂荒”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在被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冲得一贫如洗后穷则思变、艰苦创业,探索出以“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为主要内容的塘约经验,实现农民观念变新、农民生活变富、村级集体经济变强、村容村貌变美、村庄风气变好、基层凝聚力变强的“塘约之变”。几年间,“塘约经验”得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并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为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之一,平坝区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连续两期对塘约进行报道,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人民日报》等一批主流媒体以及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刊载了塘约农村改革的做法,塘约村党总支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先后有来自全国数百个省市县代表团到塘约考察学习。

“兵支书”如是。面对脱贫攻坚战必须打赢的巍巍军令,安顺市瞄准退役军人这一政治素质高、纪律作风硬、奉献意识强的优秀群体,大力整合军地资源,积极探索“平台引领、军地联育、政策激励、建功立业”的工作机制,为退役军人开辟人生第二战场,引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建功新时代,全市共有986名“兵支书”奋战在基层一线,成为基层党建领头人、脱贫攻坚引路人、和谐稳定维护人、人民群众贴心人。因此,安顺市承办了全国退役军人村干部决战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作为全国唯一受邀的地方党委参加2020年全国退役军人事务厅(局)长会议并作大会交流发言;总结形成的“兵支书”经验做法,先后得到王沪宁、胡春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肯定;安顺“兵支书”脱贫攻坚代表队荣获2020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先进集体,51名“兵支书”荣获省市县三级表彰,6人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

“田长制”也如是。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西秀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探索建立“田长制”责任网格,全区有586名田长、副田长对67.5万亩耕地进行管护,切实保障粮食安全。2021年,西秀区“田长制”改革经验获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刊载。随后,安顺市印发《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方案》,以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稳定、布局合理、质量提升为目标,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构建“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耕地管护新机制,实现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有力支撑了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亮点不仅于此,探索从未停歇。“一分三向”“秀水五股”“大坝模式”“菜单式扶贫”“一村一公司”……一个个惊艳黔中的“安顺故事”徐徐展开。全国首个省部共建水利精准扶贫示范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全国车辆转籍信息网上转递试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众多响亮全国的“安顺头衔”纷至沓来。在全省率先建立旅游警察三级联动机制、诉前沟通协调机制、“三员合一”机制、员额法官和检察官候补机制、仲裁办案简易处理机制,率先建设全省首个检察官业绩考评系统、高校毕业生网络报到系统、“普职互通、构建立交”绿色通道、“停保快报”平台、国有房产交易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平台、民营小微融资供需对接平台……无数领先全省的“安顺方案”陆续推出,与“安顺故事”“安顺头衔”一道,彰显了安顺的改革担当、改革智慧。

精准发力:推动安顺改革突围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改革的问题千头万绪。稳增长离不开改革,调结构离不开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同样离不开改革。安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改革关键就重点推进什么改革,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一子落”,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棋局的“满盘活”。

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和“三去一降一补”20项专项行动计划。推进能源结构改革,新能源电力装机占全市电源装机的48.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组建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逐步推进市属平台企业实体化转型。出台支持大数据及平台经济企业发展系列政策文件,努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完善“一库双网一平台”建设,公用信息数据归集量居全省第一。安顺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列入全省“1+8”开放创新平台。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38家500强企业落户安顺。

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70%以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设立网上办理比例居全省第二。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服务专窗”,开发运用中小企业“一码通”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建立“跨省通办”多地多行业协同联络机制,梳理“跨省通办”事项2000余项。深入推进减税降费,纳税指标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15位,进入全国纳税指标领域标杆城市。建成全市公共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成功申报全国公共数据资源授权开发利用试点城市。

聚焦脱贫攻坚战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探索“三权”促“三变”改革新模式,全市行政村试点覆盖率达100%。出台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1+10”配套方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位列全省第二。深化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推出“五抓五强”脱贫攻坚“安顺路径”,关岭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被国务院发文通报表彰,是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争取到全国首个省部共建水利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总结形成的《安顺市创新推动水利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被列为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之一。

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全市274所乡镇中心以上学校与东部优质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多个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教育试点单位,北大阳光实验学校、大洋国际实验学校等一批民办名校入驻安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全市建成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73.4%的乡镇卫生院和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3家乡镇卫生院接入影像云平台。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医养结合产业,5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投入运行,普定金太阳老年公寓列为全省医养结合第一批试点单位。一面又聚焦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探索形成“一分三向”“1+N”镇村联动等模式,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5平方公里,平坝、普定、镇宁与主城区同城化步伐加快,关岭、紫云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小城镇承载力明显提升,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开展城市体检工作,获住建部批准为“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安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更加突出。

聚焦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和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完成,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厕所革命先进市。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百灵集团获评贵州省绿色工厂示范建设单位,西秀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大坝村获评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面开展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工作,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7%以上。

今年1月,新国发2号文件重磅发布,赋予贵州省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安顺抢抓机遇、整体布局、着眼重点领域,坚持创新,再创新!为破解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难题,创新新能源项目股份合作开发模式,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推动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做长;为破解工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研究提出“3个80%”模式,带动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支持工业企业提质、提量、提速;为破解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难题,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成立SPV公司,把有限资金集中起来,聚焦投入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上,推动农业产业共建、共享、共赢。

与此同时,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汇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应着改革重锤的阵阵落地声,一个个“硬骨头”被砸开,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一个个“沉甸甸”的民生礼包被推出,丰硕的改革成果展现了安顺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图景,回应着三百万黔中儿女的殷切期许。

时光镌刻足迹,历史照亮未来。回眸过去,五年的改革磨砺,淬炼出安顺更厚实的改革底气、更坚强的改革骨气、更昂扬的改革志气。


[责任编辑:罗小丽]

相关报道: